中国软件行业从未停止过持续的创新,线上研发效能及业务应用软件也不落后于时代进步的脚步,在持续的发展。
2022年,业务应用开发正在简化,研发效能也在提升,其中不得不提软件在协同促进、研发一体化管理、业务模版化等软件(平台)的发展。都有哪些呢?
从前端业务应用开发层面,我们见证了众多解决前端开发效能的软件工具或平台的诞生:
另外,前端业务应用开发偏底层一些的,就是遍地开发的低代码或零代码平台,如:腾讯云微搭,百度爱速搭等。以上这些工具(平台),都在进一步降低开发者的应用开发门槛,加速业务应用的研发-上线周期。
再看看后端,随着mongoDB等后端服务编排,容器技术的出现,许多可视化的服务端管理工具应需而生,这些工具平台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降低后端开发门槛,进而加速业务上线周期的效果。
研发流程中,前后端的开发只是研发流程的一部分,就好比瓷器的销售,前后端开发好比完成了瓷器的0.1阶段,后续还会有测试及上线管理流程,再往前置扩展一下,应用研发前还会有产品需求提炼,原型设计,高保真设计等步骤。于是乎,所谓的”研发效能管理平台“便出现了,如:PingCode,Ones等。
好比一个家,有一两件能够便利生活的家具,例如床、桌子、椅子,或者一些必需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等),的确可以极大提高生活的便利性。但如果东西一多,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可能都会下意识的想到是否需要用一些买回来没啥用的工具,人会犹豫不决,产生或多或少的内耗。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工具的使用也是类似情况,如果有太多的,解决不同场景问题的工具叠加,先不说每款工具给到员工使用前就有培训及学习的成本,每个工具都有可视化的管理后台,登录账号和权限需要重新配置,业务配置流程配置一遍,然后基于软件的使用,可能现有丝滑无比的工作流还需要进行微调.....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同时企业人员精力也耗费在毫无意义的软件应用上。
技术层面,从Web 1.0进化到2.0之后的十几年间,移动App都是各大软件提供商用于争夺消费者碎片化时间的主战场。HTML5这种标准化的、普适的文本化内容编码格式,被广泛应用,并最终成为了互联网的基石之一。Web2.0向3.0的进化过程中,软件技术标准的扩展,小程序类技术的编码和内容格式,整体基于HTML5基础上,更加轻量,也更加开放有生命力。
从标准的角度看,当前互联网上的小程序类技术,几乎都借鉴了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微信的规范。可以说,微信小程序就是这个领域的“既成事实”标准。故此互联网系列全球标准的制定者W3C,也正在通过其Mini-Apps工作组制定国际标准。
业务生态层面,从2017年微信首次推出小程序开始,经过四年发展,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小程序应用平台,小程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新技术标准”。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网小程序数量突破700万个,其中,微信小程序是行业主流,数量超过430万个,占比高达约61.43%。 既有技术生态及周边硬软件的支持,又有业务生态的蓬勃发展。正所谓”分久必合“,是否研发管理工具不再”精神分裂“式的发展,而是兼顾业务和研发属性,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研发一体化管理平台?
这里的”新型“并不是说真的要颠覆市场技术的创新,而是工具管理平台能够考虑到业务-研发在同一个平台,对于真实上线业务的协同管理。
最近试用了FinClip小程序管理平台,发现它已经有类似概念的雏形: 降低应用开发成本 。 从研发侧来看,它提供的FIDE调试工具,能够将企业已研发好的小程序,上传进行线上调试及编译,一站式的管理业务需要的小程序。与此同时,IDE工具中会有一些预设的插件,供开发时便捷启用,或者动过自定义API自行研发,以更好的调用App自身的能力。这一点来看,作为混合App的解耦式开发,时非常好的开发管理平台:开发一次,运行至多社交平台及App,甚至不同屏幕尺寸、不同场景的多终端设备。
提高业务管理效率 。 从业务侧来看,它提供的小程序管理后台,能够对已有小程序(不管是自研的还是第三方的)进行便捷的上下架及应用端侧关联,满足业务人员在实际的运营当中,什么业务需要出现在什么合作的App中,以进行业务投放的个性化控制。与此同时,其灰度发布的功能,便是在人群控制方面,进行业务营销的人群个性化投放,保证营销颗粒度的精细程度。
兼顾研发及业务协作,又能够关注生态连接的工具,似乎在市面上还没有见到接近完美的产品。当然,万物皆在不断的进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更多能够兼顾研发及商业运作流程一体化的管理平台。这种兼顾多角色运作的管理后台,初衷一定是以”连接“,”开放“为主基调进行产品功能的设计及能力的拓展,在加以时间及市场的扶持下,相信会被挖掘出更大的市场价值和业务价值。
有想法欢迎提出~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