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杨国安、汤道生、陈煜波对谈:2024,企业家“卷”的逻辑变了

杨国安、汤道生、陈煜波对谈:2024,企业家“卷”的逻辑变了

作者头像
小腾资讯君
发布2024-06-19 18:10:21
2320
发布2024-06-19 18:10:21
图片
图片

本文转载自中信书院(ID:citicbook)

当下,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时代。数智科技的迅速迭代,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也对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智科技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其影响力不仅是在技术产品层面,更会促成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

企业如何以数实融合获取存量时代的发展动力?如何在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趋势下,更好地创新发展?企业家该如何推动企业用前沿的数实科技重塑用户体验和产业格局?如何在剧变的AI时代抓住数实融合的契机,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为此,中信书院特邀《数实融合》作者、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杨国安教授,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以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陈煜波深度对话。以“数实科技”为逻辑起点,为企业找到突破点和独特定位,获得穿越周期的定力和能力。

图片
图片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煜波、汤道生、杨国安

本次对谈精彩观点,为大家整理如下:

AI时代企业最难的三个挑战

主持人:当今这个时代,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还是从产业升级这样的角度,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企业家如何利用数实融合获取新的发展动力,在新一轮技术升级的浪潮中,找到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请几位老师聊聊看法。

杨国安:我最近几年出了两本书,一本叫《数智革新》,一本叫《数实融合》。两本书阐释了同一个观点:科技是推动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最重要的动力。每一波技术革新会带来新的机遇,创造就业岗位和巨额财富,同时也会淘汰一批跟不上的企业。企业要想稳健经营,持续增长,必须穿越技术周期。

这一波以 AI为核心的数实融合科技,包括算法、算力、交互等各方面技术的融合。企业家要想把握这一轮技术革新,最难的挑战有三个:

第一,核心团队的认知。不要只是闷头搞内部运营和短期业绩,更要抬头看未来的一些确定性趋势,了解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很少抬起头看远一点的一些确定性的趋势,一些外在的趋势。

第二,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在洞察趋势之后,需要放弃积累多年的能力、技术、渠道、设备等沉没成本,拥抱新科技带来的商业模式、产品、服务、流程的变化,直面新技术冲击现有业务的风险。

第三,组织能力的问题。团队具不具备新战略和新科技落地的能力,这取决于两类桥梁型人才:懂科技的业务人员和懂业务的科技人员。企业的组织能力很重要,不然科技是没有办法落地的。

不管是《数智革新》还是《数实融合》,初心都是希望帮助企业家对科技有更多理解,更多洞察,不要那么恐惧,结合自身产业的痛点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把科技更好地融合到业务发展之中。

汤道生:早期的互联网产业,其实有点像煤矿产业,原来我们都是“煤矿工”。我们从一个场景,发现一些痛点,用技术解决问题,然后不断迭代,后来慢慢发现技术还可以应用到不同的产业和场景当中。迭代其实是一个不断让效率更高、质量更高的过程,让新技术能够满足更多不同场景的需要。

有句话说“起得早不如熬得久”,对于穿越周期来说,“既要起得早,更要熬得久”,这是腾讯20多年来从早期PC互联网走到现在的感受。不能太晚入局,因为很多技术需要时间去积累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踩坑,但踩坑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积累人才的过程。只要足够早去投入,不管是第一个投入还是第五个投入,差异并不大。

当一个新概念火起来之后,比如现在的AI,往往会被过度投资,避免不了早期大量的资本竞逐。但我觉得作为一家企业,不要运动式的、过度地投入,就像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在开始的5公里把所有力量耗光,保持好自己的节奏。

穿越周期其实就是如何有节奏地投入。在早期开始去关注,去了解,去入局,去打磨,新技术会随着时间引入一些新的环境变量,会一步一步从中发现机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所谓的耐心主要是在面对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机会时,你应该以什么心态去看待。

面对不确定性

关注几大确定性趋势

主持人:在当下不确定时代,根据几位的观察,现在企业家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或者是他们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杨国安:最近几年,企业家普遍面临的挑战就是焦虑。前几年的生活生产停顿,叠加近期的地缘政治和政策变化,这些因素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对企业家来讲,就像是在山里开车,路线复杂颠簸,能见度又低。

所以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先活下来,“把汽油加满”,也就是确保现金流安全,而不是靠融资和贷款,依靠独立经营产生的资金,你就更有机会活下来。

当前太多黑天鹅事件发生,我们很难对未来进行预测,所以应对短期不确定性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长期的确定性倒推。现在有一些确定性的长期趋势:

老龄化正在加剧,由此会带来医疗健康产业、吃、住、娱乐等各行各业的变化;

碳中和是确定性的,要密切关注出行、能源以及绿色产业的供应链;

新语境下的全球化,以前地球是平的,中国供应链出口,产品服务要卖给全世界,但是现在考虑地缘政治带来的限制和风险,中国企业要跟当地合作才有机会活下来。

数实融合的大趋势,国家政策不断强调用数字科技来赋能实体经济,正在为数实融合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以及今年突出的两个主题,一个是AI,一个是出海,也是大趋势下的关注点。在应对不确定性时代中,中国企业家要抓住这些确定的趋势。

汤道生:大趋势的发展其实也有不同的步骤跟阶段。早期的特斯拉其实是超跑,第一阶段先有一个应用场景,在成本要求没那么高的环境下去打磨技术,然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第二阶段往量产普及的方向走,第三阶段做经济型平民化的产品。

如果一个企业在技术周期面前,过于着急,一下就做要求最高的大众市场。虽然大众市场体量大、机会多,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经验积累和财力支持,很容易出问题。

腾讯音乐也经历过这个时期,一开始这个赛道很多玩家进来,但后来慢慢有一些中途放弃了,但是随着对音乐版权的尊重、重视,行业条件成熟了,机会又回来了。熬到最后就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长期投入的回报。

陈煜波:一流的管理者是实现约束条件下人财物的最优化。我们经常讲企业家精神,并不是只指企业家,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从中长周期看,大家现在被所谓的短周期不确定性遮住了眼睛,如果说短周期是约束条件,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看得更远一点。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把一个技术落地需要有节奏和耐心。我们会听到很多的企业家说,他是第一个栽瓜的却不是第一个得瓜的,可能就是没熬到最后。

过去45年,中国的企业家特别顺风顺水。其实我们从支付宝、京东自营物流、微信支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基础设施的事。我们现在的问题还是场景,在一个领域做得再好,缺乏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还是会被卡脖子。所以现在保持耐心,重新定义约束条件,这种能力是中国企业家要补的。

市场逻辑变了

从“卷”低价到“卷”差异化

主持人:当下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数实融合的重要性,但很多尝试还是停留在表面,为融合而融合,怎么才能真正让企业真正理解数实融合的逻辑并做到完美融合呢?

杨国安:过去GDP每年增长8%左右,现在增速放慢了,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所以过去企业的成长路径和增长模式要做替换。中国最主流的一种竞争模式就是同质化竞争,一个字“卷”,卷规模、卷效率、卷成本。本来一个好好的产业卷到大家无利可图,很快就出现产能过剩,这一类的问题最为常见。

当下,企业家要认识到一个逻辑,在保持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要建构更多差异化竞争优势。过去我们常提到“微笑曲线”(1992年,时任宏碁电脑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企业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优势往往位于两端,但中国企业往往处于中间位置。

图片
图片

“微笑曲线”的一端是前沿科技,由技术专利带来产品溢价,另外一端是品牌服务,为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解决方案。100个企业中99个都说自己是客户导向,但是其实并不了解真正的客户需求。

面对新科技带来的挑战,企业家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平衡:

一是心态上,要永远知道创新有风险,但是也要知道不创新同样有风险;

二是资金上,最好保持稳健的现金收入,同时划拨一部分资金投入未来,既要创新,又要求稳;

三是方向上,最好是在强势业务,或者是有牢固客户群的领域上拓展创新,不要插手太多完全陌生的领域。

陈煜波:中国谈数实融合,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中国发展数字化的背景是四化同步,我们还没有走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就进入了信息化和数字化。这个过程挑战很大,但机遇和红利更大。

中国现在面临巨大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就是供需不匹配,因此很多人质疑没有需求是因为中国经济出了问题。

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是12000美元,现在的消费者从过去吃穿的刚需,开始向医疗保健、体验性产品的需求过渡。这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是所有发达国家都曾经经历过的阶段。

那问题出在哪了?问题是我们过去这么多年,都在靠成本、效率、产能、规模追求极致性价比,这种逻辑用在衣服、饮食、玩具等刚需产品上是合适的,但在体验型产品上行不通,中国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大模型三分天下

美国靠技术 中国靠应用 欧洲靠规则

主持人:我们现在谈到技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AI。从今年来看,或者是未来趋势来看,AI在应用端还可以带来哪些可能呢?

陈煜波:这两年,大模型话题引起热议,很多人对中西方差距感到焦虑,但中国、美国、欧洲从来就是各有特色。美国是靠技术来引领,中国靠市场和应用,欧洲最终是靠规则。就像三国演义一样的,天下三分各有特点,大模型自然也不例外。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一定会在应用场景上比美国更有优势,尤其是具体的行业场景。比如,从医疗场景来讲,中国的病例数和美国就不是一个数量级,我们的医生也比美国的医生经验要丰富。用户不会在乎参数的多少,重要的是把事情搞定。

科技的变革很重要,但是围绕科技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组织的进化,商业模式的变革同等重要,甚至有时候更加重要。

汤道生:现在中欧美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有不同的侧重。最前沿的技术线,不管是高校研究,还是企业实验室,最终目的是要有产品落地。新技术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尝试,有一些成功,有一些失败,不可能所有的成功都在中国企业出现,很多先进技术也是通过全球化的合作才能实现。

中国企业最有优势的方向还是找到场景去应用新技术,因为我们有比较大的本土化市场,强大的供应链和打造方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尽量发挥长板,真正把技术落地到真实的场景,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确保投入是长期、可持续、有毛利的,这样才会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生态。

未来的人才

需要至少具备四种特质

主持人:当前国内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我们从依赖人口红利不得不切换到人才红利,在数实融合趋势下,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关键的素质?

杨国安:我觉得未来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一类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推动技术创新的人,一般有这些特质:

第一,懂科技,对科技有很强的信念感;第二,有敏感度,会找用户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第三,学习能力,很多技术发展到最后的终极产品形态在当下是看不到的;第四,韧性,科技创新比你想象的时间要长,不要认为融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碰到一个冬天就会死在岸边。

产业创新的人才不仅需要推动技术创新的人才,也要懂业务,我称之为桥梁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结合,企业才有机会用好技术。

汤道生:正在因为这二十年大量的工程人才的培养,中国获得了工程师的红利,锻炼出不仅仅懂技术,有很好的市场,而且能看得到行业变化的人才,这个是我们的优势。

这些技术和人才同样可以服务于新兴市场。微信所培育的小程序生态就可以套用海外场景。比如说,我们跟中东合作的数字政府APP。原来很多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APP和自己的迭代节奏、开发团队,把所有能力整合在一个APP里面难度太大。作为数字技术的提供方,我们帮助他们可以在一个APP里面让每一个部门打造自己的小程序,然后把这些小程序通过数字技术底座连接起来,给老百姓一个统一的体验。

所以我觉得在穿越周期的过程中,国内企业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当前的挑战会倒逼出新的机会,跨越鸿沟之后就是另一番海阔天空。

陈煜波:传统行业在数字化生态方面很滞后,最需要的就是数字人才。比如,很典型的汽车行业,过去觉得数字化很遥远,现在发现汽车行业革命的新势力就是互联网人才。

现在的实体行业,实际上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将来一定会被数字化重构,我们需要的数字人才正是重构的人才。不是只有学 IT 的人叫数字人才,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做数据科学的、数字化研发的、数字营销的、智能制造的,都是数字人才。现在恰恰是从教育界到实体界需要携手培养数字人才的时候到了。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云开发 CloudBase
云开发(Tencent CloudBase,TCB)是腾讯云提供的云原生一体化开发环境和工具平台,为200万+企业和开发者提供高可用、自动弹性扩缩的后端云服务,可用于云端一体化开发多种端应用(小程序、公众号、Web 应用等),避免了应用开发过程中繁琐的服务器搭建及运维,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开发门槛更低,效率更高。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