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把采购价格分析简单理解成“谁报价低就选谁”。
但真到实际执行的时候,很多人就犯难了:
说到底,采购不是看谁便宜,而是要能算得清、看得懂、讲得明白。
而这背后的核心能力,正是——价格分析。
今天这篇,我们就来聊聊:采购到底该怎么做价格分析?
注: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简道云采购管理系统,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
采购看到的报价,往往只是一个数字,但你得知道它背后到底有什么。
一个完整的采购价格,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价格 = 材料成本 + 加工成本 + 管理费用 + 运费 + 税费 + 利润 + 其他隐性成本
拆开来说,就是这些:
所以,你不能只看表面多少钱,而是要看报价构成。你问得越细,供应商越不敢乱报。
很多采购系统里都有“价格字段”,但你得分得清楚几个常见术语,否则分析就全混了,下面是常见的几种采购价格类型:
你看到的价格,其实是多个因素博弈后的结果,所以,不光要记录多少钱,更要记录“为什么是这个价”。
否则以后价格一波动,根本没法解释。
主要有以下六个变量:
很多企业都在用Excel做价格分析,能做到一定程度没问题。
但如果你想让这件事长期规范化、团队协同化、数据自动化,就必须借助系统来做。
你系统里的产品价格表,如果只是维护一个“当前报价”,那等于白写。 真正有用的价格表,要包含这些字段:
这样,你每次下单时,就能从价格表里拉出多个供应商的历史报价进行对比,而不是靠记忆、翻聊天记录。
系统要能支持“价格记录自动关联采购订单”,成交价和报价分开记录,留痕、可查、可溯源。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手动记表、写备注,所以比价流程必须在采购申请或采购订单模块中直接做。
建议这样配置:
手工发邮件、打电话要报价,过程无法统一管理。 所以系统中一定要有一个询报价模块:
价格分析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但真做起来,其实就是五件事: 记录、比对、归因、看趋势、用起来。
价格分析听起来复杂,做起来其实就五件事:留痕、比对、归因、看趋势、做决策。如果能结合系统,把这些动作“自动化、可追溯”,效率和准确性都会上一个台阶。
很多采购员嘴上说“上次是12块”,但系统里找不到、表格里也没记录,最后只能拍脑袋决策。
所以第一步最关键的动作就是:把每一次报价都留痕。
怎么留?
比价不是比谁报价低,而是“在相同条件下比谁更合理”。
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常犯的错是:一个报价含税包运,另一个不含税、到厂自提,直接就拿数字比。
这一步最关键的,就是统一几个口径:
你可以建个小表格或用系统子表,把这几项都一一对上, 否则你分析出来的“最低价”,可能是假的。
不是所有涨价都不合理,问题是——你得能讲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次价格变了。
你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查:
关键是:不能让价格涨了只停留在感觉层面,而是要能用数据和记录给出解释。
你不留历史记录,就只能看眼前的报价。
但供应商很多时候不是一次涨很多,而是每次涨一点点,等你发现,可能一年涨了20%。
你可以这么干:
最后一步,很多企业做不到。 表是做了,图是画了,报告也写了,但接下来呢?还是该怎么买怎么买。
分析最终是为了决策。你应该根据价格分析结果,做出策略调整,比如:
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是为了用数据指导采购。
做好采购,不只是把价格谈下来,更重要的是把价格看清楚、讲明白、管得住。
价格分析只是入口,背后考验的是:
你有没有一套留痕、有据、能追的机制。
有没有让采购变得透明、可比、可复盘的能力。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