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个真实情况啊,最近好几个刚做自媒体的朋友找我吐槽,说看了十篇“大而全”和“小而美”的分析文章,结果更懵了——有人劝你一开始就覆盖多个领域吸粉,有人又说必须死磕一个细分赛道。别急,今天咱们不聊虚的,直接上干货,手把手教你选方向。
举个例子,有个粉丝叫阿杰,之前同时做美食、旅行、数码三个号,累得够呛还没流量。后来他发现自己在手机摄影上存了300多张样片,果断砍掉其他方向,专注教中老年人用手机拍孙子、拍广场舞,现在每月广告收入稳定过万。为啥因为他抓住了“银发群体对手机摄影的需求”这个细分痛点,用“小而美”精准打击。
再比如剪映的“一键成片”功能,导入10段手机拍摄的素材,它能自动匹配转场和背景音乐,省去你手动剪辑的时间。但记住,工具是辅助,核心还是你的内容有没有“人味儿”——比如教老年人调手机参数时,别用“ISO”“白平衡”这些术语,直接说“点这个太阳图标,把小太阳往右拉,照片就亮堂了”。
这里有个关键提醒转型时别突然换领域,比如从“手机摄影”直接跳到“数码评测”,老粉丝会懵。正确做法是逐步过渡,比如在“手机摄影”内容里偶尔穿插“新手机拍照功能测评”,让粉丝有个适应过程。
这时候可以用AI智能媒体助理的“数据看板”功能,它能自动生成周报,告诉你哪类内容最受欢迎。比如系统显示“手机拍证件照”的搜索量月增200%,那你就可以专门做一期“手机拍证件照避坑指南”,蹭上这个热点。
别被“大而全”的虚火骗了 最后说句大实话90%的新手都撑不到“大而全”的阶段。为啥因为同时做美食、旅行、数码需要巨大的内容储备和团队支持,而咱们普通人刚开始就一个人/两个人,精力有限。先通过“小而美”积累粉丝和信任,等账号权重上来了,再慢慢扩展,这才是稳妥路线。
想想看,你愿意关注一个“啥都聊但都不精”的账号,还是愿意关注一个“专门解决你某个痛点”的账号答案很明显对吧所以别贪多,先死磕一个点,把用户伺候舒服了,钱自然会来。
现在问你个问题你手机里存得最多的照片/视频类型是啥是宠物、美食、旅行还是工作日常赶紧翻相册看看,这可能就是你的“小而美”方向
问答环节
Q我时间有限,做“小而美”能快速变现吗A当然能比如专门教上班族用手机拍工作汇报照片,这类需求特别刚需。我有个学员做“PPT图片美化”教程,每周更3条1分钟短平快的内容,用剪映的“图文成片”功能自动生成视频,现在每月接3-4单企业培训,收入比主业还高。关键是要找到“小需求+高频次”的切入点。
Q做“大而全”是不是更容易接广告A不一定。品牌方现在更看重“精准投放”,比如美妆品牌宁愿找10万粉的“小而美”美妆号,也不找50万粉的“大而全”生活号。等你通过“小而美”积累到1万精准粉,广告单价可能比10万泛粉还高。当然,如果你有团队支持,能持续输出高质量多领域内容,“大而全”也能做,但新手慎选。
Q转型“大而全”时老粉丝掉粉怎么办A提前铺垫比如在“手机摄影”内容里偶尔提“最近在研究新手机功能,下周给大家测一款拍照神器”,让老粉丝有心理预期。转型后前10条内容保持60%原领域+40%新领域,比如6条手机摄影教程+4条手机评测,逐步过渡。只要内容质量不下滑,掉粉率能控制在10%以内。
Q用AI工具会不会让内容没“人味儿”A关键看怎么用。AI能帮你生成标题、找热点、分析数据,但内容必须自己写。比如用AI生成10个标题,你选最符合你风格的2个;用AI找“手机摄影”相关搜索词,你根据这些词设计内容。记住AI是工具,不是替身,用户关注的是你这个人,不是机器。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