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计划天天改、现场数据慢、设备一出问题就找不到原因、品质异常来临才知道。
老板看报表时问题已经过去一天,产线人员却在现场打补丁式处理。其实 MES(制造执行系统)并不一定要动辄上百万、耗时数月的复杂项目。把关键的「生产指令下达、工序记录、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领用」这几块用零代码工具把流程、表单、自动化和看板搭清楚,就能在短时间内把车间从“靠记忆”变成“靠数据”。
一、为什么用零代码做MES系统?
很多企业做 MES 失败,不是因为技术难,而是目标不清晰、优先级乱、上线期太长。零代码的优势在于:
- 快速验证:把核心流程先跑通,真实业务反馈立刻可见;
- 低成本迭代:业务方能直接调整字段与流程,减少反复沟通;
- 可落地操作: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生产单→工单→检验→入库”几步,小范围先跑通再推广。
当然界限也要清楚:零代码适合做以表单、状态流与规则为主的 MES 场景(中小批量、多品种、需要在线记录与追溯)。
若涉及高频采集、机器视觉或深度设备协议,建议先做混合方案(零代码 + OPC/边缘采集对接)。
注: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简道云MES系统,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
二、MES核心功能
为了 2 小时上线,把范围限定为核心六块:
- 生产订单管理(下达、下线、完工)
- 工单执行与时刻记录(工序、工位、产出、次品)
- 质量检验(进料检、过程检、终检)
- 设备状态与停机记录(停机原因、持续时间)
- 物料领用/退料(领料单、用量核对)
- 看板与报表(实时产量、OEE 概览、异常清单)
目标是实现:订单下达到车间 → 操作员在工位刷入工单并记录产出/次品 → 质检记录联动 → 入库/报废更新 → 看板展示关键 KPI 的闭环。
三、四步法:流程 → 数据 → 规则 → 看板
把复杂问题拆成四步,每步都有明确产出。
步骤一:把流程讲清楚
一句话串清楚核心流程,例如: 生产订单 → 下达至工位(工单)→ 开工登记 → 工序完工记录(产出/不良)→ 质检(放行/返工)→ 完工入库/报废 → 结案
关键节点要明确责任人与触发条件:
- 谁下达工单?(计划/调度)
- 谁确认开工/完工?(操作员/班组长)
- 异常如何定义?(不良率超阈值、设备停机 > X 分钟、物料缺料)
把流程画成 6–8 步的流程图,越简洁越好。
步骤二:设计表单与字段
字段设计三原则:唯一、可读、可扩展。以下是最小可用字段集合,直接复制到无代码平台即可。
A. 生产订单表(MVP)
- 生产单号(系统生成)
- 产品编码
- 产品名称
- 计划数量
- 计划开始时间 / 计划结束时间
- 状态(待下达/在制/完成/挂起)
B. 工单表(按工序/工位)
- 工单号(系统生成)
- 关联生产单号
- 工序编号 / 名称
- 工位编码
- 预计工时
- 实际开工时间 / 实际完工时间
- 合格数量 / 不良数量
- 操作员 / 班组长
C. 质量检验表
- 检验单号
- 关联工单号 / 批次号
- 检验项(可配置)
- 检验结果(合格/不合格)
- 抽检数量 / 不良描述 / 图片(可上传)
- 处理建议(返工/报废/放行)
D. 设备状态与停机表
- 设备编号
- 当前状态(运行/空闲/停机/维护)
- 停机开始 / 停机结束
- 停机原因分类(设备故障/换模/物料缺料/待人)
- 停机时长(计算字段)
E. 物料领用表
- 领料单号
- 关联生产单号 / 工单号
- 物料编码 / 名称
- 领用数量 / 单位
- 领料人 / 时间
- 退料数量 / 退料原因
F. 批次/追溯表(可选)
- 批次号 / 序列号
- 关联物料/成品
- 生产日期 / 工单号
- 检验记录链路(链接到检验表)
先做这些字段,能够覆盖大多数车间数据采集与追溯需求。上线后再扩展批次管理、工装治具、刀具寿命等。
步骤三:配置规则与自动化
把人工监控变成自动触发:
- 停机告警:设备状态变为停机并持续 > 10 分钟 → 通知维修/班组长。
- 产量异常:实际产量 < 计划产量的 60% 且已过计划开始时间 30% → 标注为“产能不足”,并推送生产调度。
- 不良率告警:任一工序不良率 > 阈值(例如 3%)→ 生成质量待查单并暂停下道工序(可选)。
- 缺料预警:物料库存 < 领料计划剩余量 → 自动生成补料申请。
- 检验不合格:检验不合格自动生成返工单并关联原工单。
提醒渠道按公司常用工具选择(站内消息 + 企业微信/钉钉 + 邮件)。把触发条件分级(信息/普通/严重),避免告警疲劳。
步骤四:搭建看板
看板要满足两类角色:
- 车间班组长:当前在制工单、各工位实时产量、设备停机清单、待检件清单。
- 管理层 / 生产主管:OEE(设备利用率、稼动率、合格率)、日/周产量趋势、交付达成率、主要异常来源分析。
看板要支持按线别/班次/工序的过滤,并能导出报表供周会使用。
四、如何在 2 小时内上线
下面是一份可复制的时间表,按步骤走,优先先能用再优化。
- 确认 MVP 范围(选一条产线或一个产品),画出关键流程图并决定涉及的工位与负责人。
- 在无代码平台建好核心表(生产订单、工单、质量表、设备表、领料表、库存简表)。
- 做工单录入页面与工位扫码/刷卡逻辑(操作员开工、产出录入、不良录入)。
- 配置自动化触发(停机告警、不良率告警、缺料预警);配置基础权限(谁可录入/谁可审核)。
- 搭建车间看板(在制、今日产量、设备停机Top5、不良Top5),导入少量测试数据并跑通流程(下单→开工→完工→检验→入库/返工)。
重点原则:先跑通闭环(订单→工单→检验→入库),再做数据美化或扩展。先把“能被人用”的东西交付。
五、上线推广与落地要点
- 小范围试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条线或一个班次跑 2 周,避免一次上线全厂带来混乱。
- 关键人先上手:班组长、工艺工程师、质检与设备维修先上手,他们的验收决定能否推广。
- 操作视频 + 快速手册:录 2–3 分钟的操作短片(如何扫码开工、如何录入不良、如何查看看板),比长文档更有效。
- 数据兼容注意:如果已有 MES/ERP 数据,先做小批量导入验证,记录字段映射关系以免混乱。
- 权限与审计:上线前做好权限矩阵,开启操作日志,便于问题追溯与改进。
六、持续优化
- 第 30 天:数据完整性检查(哪个工位经常漏报?哪些字段常空白?)并调整表单;统计不良类型 Top5。
- 第 60 天:停机原因归类与改进(哪种停机占比最高?是否能通过备件或换班优化?);引入条码/二维码批次管理。
- 第 90 天:对接自动化采集(PLC/边缘网关)和财务/ERP(出入库、成本结转),并把 OEE 与品质数据纳入月度 KPI。
目标是把车间的“经验性判断”逐步规则化、数据化,最终实现预测性维护、质量预警与交付可视。
七、模板展示
模板 A:生产订单(MVP)
- 生产单号(系统生成)
- 产品编码 / 名称
- 计划数量
- 计划开始 / 结束时间
- 优先级(普通/加急)
- 关联物料列表(物料编码:数量)
- 状态(待下达/在制/完成/挂起)
- 备注
模板 B:工单(工位级)
- 工单号(系统生成)
- 关联生产单号
- 工序编号 / 名称
- 工位编码
- 预计开工 / 预计完工时间
- 实际开工 / 实际完工时间
- 合格数量 / 不良数量(自动累计)
- 操作员 / 班组长
- 关键信息上传(图片/异常描述)
复制上面字段到平台后,给“开工”与“完工”按钮配置权限与时间戳,给不良数量配置触发器:若不良率 > 阈值 → 生成质量待查单。
八、常见问题速答(FAQ)
Q1 :零代码能处理车间大量实时数据吗?
A:零代码适合以表单和人工记录为主的场景。若需要高频采集(ms 级)或机器视觉、复杂信号解析,建议边缘采集层先做数据聚合,再把汇总数据回写到无代码平台。
Q2 :如何保证操作员会用?
A:把操作流程最简化(扫码或刷卡开工 → 扫码录产出 → 选择不良项),并用短视频 & 现场培训降低阻力。关键人先上手法非常重要。
Q3 :数据安全怎么办?
A:选平台时看权限控制、审计日志与数据备份;上线前做角色权限矩阵并开启操作日志。
写在最后:把“经验”变成“规则”
MES 的价值不是屏幕上的漂亮图表,而是把车间的隐性经验变成可追溯的规则和数据。
零代码给了我们快速验证与迭代的能力:
- 先把生产单、工单、检验和看板搭起来;
- 用短周期数据复盘不断打磨规则;
- 当业务稳定后,再决定是否做深度对接或二次开发。
两小时不是魔法,而是把复杂问题拆成最小可交付单元并优先落地的节奏。照着上面步骤做,你的车间就能从“靠记忆”稳步走向“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