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AI + 热成像技术在动火作业风险防控中的实现路径

AI + 热成像技术在动火作业风险防控中的实现路径

原创
作者头像
思通数科
发布2025-10-14 20:56:37
发布2025-10-14 20:56:37
130
举报

“AI 视觉识别 + 热成像技术” 融合方案,通过多技术协同与算法优化,从底层技术架构到功能落地,构建了全流程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其具体技术实现路径如下:

一、易燃物识别与安全距离监测的技术实现

针对 “易燃物难界定、安全距离难量化” 的痛点,方案通过 “定制化清单建模 + 计算机视觉测距” 技术组合,实现精准管控,具体分为三个核心步骤:

  1. 易燃物清单建模与特征提取
    • 支持导入客户自定义的易燃物类型(如木材、油漆桶、塑料板等),技术端基于深度学习框架(如 TensorFlow/PyTorch),对每种易燃物的视觉特征(颜色、纹理、形状、轮廓)进行样本训练,构建专属的易燃物识别模型。
    • 模型训练过程中,会引入工业场景下的干扰样本(如金属工具、建筑材料)进行负样本学习,优化特征区分度,避免将非易燃物误判为风险目标,确保识别准确率。
  2. 实时画面中的易燃物检测
    • 前端摄像头(普通高清工业相机)实时采集动火作业区域画面,将视频流按帧传输至 AI 分析终端;AI 算法调用预训练的易燃物识别模型,对每帧画面进行像素级扫描,通过特征匹配定位画面中的易燃物目标,并使用边界框标记其位置。
    • 为应对动态场景(如人员移动、工具遮挡),算法加入 “目标跟踪” 模块(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已识别的易燃物目标进行连续帧追踪,避免因遮挡或短暂离开画面导致的识别中断。
  3. 安全距离的自动计算与阈值判断
    • 基于计算机视觉中的 “单目测距” 技术,先通过摄像头标定(输入相机焦距、像素尺寸等参数)建立画面像素与实际距离的映射关系;再提取动火点(由算法识别明火 / 高温区域定位)与易燃物边界框的像素坐标,计算两者在画面中的直线距离。
    • 结合预设的安全距离标准(如 GB 9448-1999 规定的 10 米),将像素距离换算为实际物理距离;若实际距离小于安全阈值,系统立即触发告警信号(算法层面生成告警指令,传输至前端声光报警器或后端管理平台)。

二、热成像技术监测高温与火源的实现逻辑

为弥补肉眼与普通视觉技术 “无法识别温度异常” 的短板,方案引入热成像摄像头与温度分析算法,实现高温点与潜在火源的实时捕捉,技术流程如下:

  1. 热成像数据采集与温度映射
    • 采用非制冷型红外热成像传感器,采集动火作业区域的红外辐射信号,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后,通过模数转换生成热成像灰度图像(不同灰度代表不同温度,通常灰度值越高温度越高)。
    • 系统内置温度校准模块,通过黑体校准源(已知固定温度的参考目标)定期对热成像摄像头进行校准,建立灰度值与实际温度(单位:℃)的精准映射关系,确保温度测量误差控制在 ±2℃以内。
  2. AI 算法分析温度异常区域
    • AI 算法对热成像图像进行温度分区处理,通过 “自适应阈值分割” 技术,识别出温度高于预设阈值(如 200℃,可根据作业类型调整)的区域,这些区域被标记为 “高温可疑点”。
    • 进一步通过 “形态学分析”(如膨胀、腐蚀算法)去除热成像图像中的噪声点(如环境干扰导致的局部高温像素),并对 “高温可疑点” 的面积、温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若区域面积持续扩大或温度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如每秒上升 10℃以上),则判定为 “潜在火源”,触发高级别告警。
  3. 多源图像融合与可视化呈现
    • 为让现场人员更直观地定位风险,系统支持将热成像图像(标注高温区域)与普通视觉图像(标注易燃物、动火点)进行像素级融合,生成 “可见光 + 热成像” 叠加画面;融合过程中通过图像配准技术(基于特征点匹配),确保两种图像的空间位置完全对齐,避免出现偏差。

三、隐患识别与闭环管理的技术支撑

方案通过 “移动端交互 + 后端数据管理” 的技术架构,实现隐患识别结果的快速输出与全流程追溯,具体技术实现包括:

  1. 微信小程序 “即拍即查” 的技术逻辑
    • 小程序端集成轻量化 AI 推理引擎(基于 TensorFlow Lite 框架),现场人员拍摄动火画面后,图像先在本地进行初步特征提取(减少数据传输量),再将关键特征数据上传至云端 AI 服务器;云端调用与后端一致的识别模型,秒级完成隐患分析后,将结果(隐患类型、依据、整改建议)返回至小程序。
    • 小程序内置国家标准数据库(如 GB 9448-1999),AI 识别出隐患后,自动匹配对应的标准条款,生成带依据的分析报告,实现 “识别 - 依据 - 建议” 的联动输出。
  2. 后端全闭环管理的技术架构
    • 采用 B/S(浏览器 / 服务器)架构搭建管理平台,后端基于 Spring Boot 框架开发,数据库使用 MySQL 存储数据;平台可接收前端设备(摄像头、小程序)传输的隐患数据、告警记录、整改情况,形成结构化数据档案。
    • 系统支持自定义检查计划(如按日 / 周设置动火作业检查任务),任务生成后自动分配至对应人员账号;整改过程中,通过 “图片对比验证” 技术,将整改前后的画面上传至系统,AI 辅助判断隐患是否消除,消除后自动归档,形成 “识别 - 告警 - 整改 - 归档” 的数据流闭环。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易燃物识别与安全距离监测的技术实现
  • 二、热成像技术监测高温与火源的实现逻辑
  • 三、隐患识别与闭环管理的技术支撑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