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机械臂灵活地挥舞,AI质检仪如同拥有“透视眼”,轮胎微小缺陷逃不过它的检测——这只是人工智能重塑制造业的冰山一角。
在安徽海螺集团的水泥生产线上,AI大模型使烧成煤耗指标下降1%,20余类风险识别准确率达90%。而在联宝电子科技公司,AI将排产时间从6小时缩减到1.5分钟,产量提升19%。
当前,中国制造业的AI应用覆盖率已超过60%,企业对AI应用的平均投入年增长率达27%。从工业机器人到生成式AI,从单一环节优化到全产业链协同,人工智能正深刻变革着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
制造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轨迹遵循着技术成熟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早期阶段,工业机器人率先在生产连续性高、繁重危险以及精准度要求高的领域崭露头角。
汽车产业的焊接、喷涂环节与电子信息产业的精密加工成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这些“铁臂”不仅解放了人力,更以超越人工的精度和稳定性成为制造业自动化的基石。
进入21世纪,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显著增强了AI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大数据分析、机器视觉等数智技术在工业质检、远程监控、设备健康管理等领域落地生根。
这一阶段的AI已能够“看见”和“分析”,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的突破使人工智能实现从感知向认知、从分析判断式向生成式、从专用向通用的转变。生成式AI不仅能生成文本、图像等内容,还能创作设计方案、软件代码等专业内容,人机交互能力大幅提升。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通过创新模型架构、优化算法,显著降低了AI训练和运营成本,加速了大模型的应用进程。
当前,AI智能体和具身智能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工业智能体实现“知识+经验+推理”的完整智能闭环,使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和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制造得以真正实现。
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全景图
研发设计环节
在研发设计阶段,AI正成为工程师的“超级助手”。传统产品研发需要多次试错,如今数字仿真技术结合AI分析大幅压缩了这一过程。
江苏亨通光纤科技的案例尤为典型:面对需要在短时间内生产交付两种功能不同的特种光纤的紧急订单,研发人员运用AI分析测算生产结果,仅用半个月就确定了合适工艺参数,而过去这种方法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AI在设计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潜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创作设计方案、软件代码等专业内容。在船舶设计领域,联通数智构建的翻模设计智能体能自动识别图元结构,辅助2D到3D的转换,有效压缩建模周期。
安溪全球首个藤铁产业专属AI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100000+AI设计图库”等资源,满足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全产业链需求。
生产制造环节
生产制造是AI应用最广泛的环节,涵盖排产、质检、能耗管理等诸多方面。
排产优化上,联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据学习、大模型技术,将每天排产时间从6小时缩减到1.5分钟,产量提升19%,处理订单数提升24%。柳钢集团冷轧厂利用基于DeepSeek开发的数智钢卷智能助理APP,对比不同机组生产效率,提供优化排产建议,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质量检测方面,AI视觉技术大放异彩。在轮胎工厂,AI质检仪能给轮胎拍X光,细微缺陷都可以自动精准识别出来,实现良品和问题产品的自动分拣。百度公司的钢铁行业智能体将“经验炼钢”变为“AI炼钢”,通过分析火焰温度直接给出加料提醒和量,工人按提示即可“一键操作”。
能耗管理上,人工智能在节能减排方面作用显著。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通过AI全流程深度覆盖400余个场景,实现能源消耗下降37.6%,物流路径优化29%。AI与5G、数字孪生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工厂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供应链管理环节
人工智能打通了制造业的“血脉循环”。在供应链协同方面,AI促进企业间信息实时共享,保障定制化生产所需物料按时交付,增强供应链对柔性生产的支撑能力。
智能仓储是AI应用的一大亮点。石狮信泰科技落地的智能仓储项目,能准确预测库存需求,提高货物处理速度和准确度,实现自动化仓储操作。仙乐健康科技公司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在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加持下,空间利用率提升3.5倍,作业效率提升70%。
供应链金融领域,AI通过数据分析助力企业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实在Agent等智能体在产品溯源、合同审核、欺诈识别等方面的应用,为供应链提供全流程保障,增强产业链协同效率。
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全景图
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最直接的贡献体现在效率的飞跃。数据显示,通过智能化改造,轮胎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50%以上。2025年,我国智能工厂带动重点行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以上。
AI提升效率的路径多样:通过要素替代提高效率;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流程自动化与系统性优化;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整合多源信息,构建企业知识网络,加速产品迭代与服务升级。
在柳州钢铁集团,AI数智钢卷智能助理通过精准调控,使生产成本降低,设备运行更加稳定。
定制化生产能力突破
AI助力制造业从规模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泉州台商投资区洲克泳装在AI和AMR驱动系统加持下,打造5G+AI驱动的研产供销服全链路,打破传统生产模式局限,实现柔性智造。
这种柔性生产能力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支持制造业企业在内部打通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孤岛,在外部打破与上下游企业、购物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销售数据与研发、生产数据互联互通,助力企业深度挖掘消费者的个性化产品需求,并及时响应,迅速排产。
绿色发展能力增强
AI在制造业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二氧化碳注入油藏的扩散路径,实现“驱油增产”与“碳封存”同步推进。
水泥行业通过AI大模型在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管理、安全管控等核心环节实现提质增效,如烧成煤耗指标下降1%。这些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使制造业在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全景图
当前存在的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三大短板:核心算法与工业AI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仍需突破;AI模型在复杂制造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不足;AI治理、标准与伦理体系亟待完善。
数据问题也是重要障碍。我国制造业数据的互通性和开放性不足,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对智能化转型的成本敏感、成效存疑。这些因素制约了AI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将呈现全链条、全领域、全周期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加工制造过程,而且从研发设计到产品再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不仅表现在工厂内部,而且在企业所处的整个供应链和商业生态也大有用武之地。
工业智能体成为发展重点。技术方面,具身智能、边缘计算、仿真平台等突破推动自主决策能力跃升。如实在Agent这类智能体产品,正通过融合行业知识、机器学习与自动化技术,为制造业提供更专业的解决方案。
差异化应用成为关键策略。支持大型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全流程开展整体性智能化重塑;支持中型企业在关键环节围绕经典场景开展智能化转型;支持小微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开展轻量化转型。
政策支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国先后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办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为AI创新与安全运行构建全流程“防火墙”。这些措施为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放眼未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还将不断深化。工业智能体正从实验室向智能工厂广泛应用的前夜迈进,预计到2028年,中国工业企业AI支出将达到900亿元。
随着技术不断突破,AI将不仅局限于提高生产效率,更将推动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绿色化发展转型。那些能够快速拥抱这一变化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制造业的AI革命才刚刚开始,它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和自适应的智能制造新生态。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