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CNNIC副主任张晓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解读,全面呈现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用户普及、技术演进、产业应用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重塑社会生产方式与公众生活方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战略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同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陆续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等政策文件,为技术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本次发布的《报告》基于“用户普及—产业发展—典型应用—发展环境”的研究框架,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25年6月,用户规模达5.15亿,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普及率达到36.5%,半年内提升18.8个百分点,显示出技术应用快速向大众扩散的态势。
从技术发展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增强,模型参数规模持续扩大,架构优化与高质量数据训练共同推动复杂任务处理能力提升;二是多模态理解与生成能力实现跨越式进步,国产模型在语义准确性、画面美学、动态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并能有效解析用户输入的图像、视频等非文本信息;三是模型推理成本大幅下降,部分主流模型系统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推理成本降低超过280倍,显著提升了商业化可行性;四是轻量化模型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国内外企业纷纷推出小型化、低延迟、易部署的模型产品,满足多样化应用场景需求;五是产业生态日益丰富,开源社区活跃度提升,为技术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在用户使用层面,《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回答问题、日常办公、内容创作和休闲娱乐等场景。其中,用于“回答问题”的用户占比最高,达80.9%;用于文本生成或处理的用户占36.0%;用于图片、视频生成的用户比例为33.0%。从人群结构看,19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达33.8%,为最大使用群体;20至29岁、30至39岁用户分别占21.0%和19.8%,整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教育水平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用户占比29.8%,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28.9%,表明技术使用覆盖不同教育背景群体,普及性较强。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将在五个方向取得突破:模型集成将催生新型人工智能形态;开源生态将持续赋能技术创新;具身智能有望带来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智能体(Agent)技术将拓展AI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边界;同时,随着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将朝着更加安全、可信、可控的方向迈进。
CNNIC表示,将持续跟踪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深化研究分析,为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及社会各界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助力我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编辑:芦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创新业务所)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