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兴致勃勃地向AI描述需求:"帮我做个用户管理系统",几秒钟后,AI"唰唰唰"生成了几百行代码。看起来挺专业,但细看之下却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登录流程啊!为什么要用这个框架?权限管理怎么这么复杂?
更糟的是,当你想让AI调整时,它又生成一大堆新代码,但这次改动又引入了新问题。几轮下来,代码越改越乱,你已经不确定哪些代码是对的,哪些需要保留,整个项目变成了一锅粥。
过了一天,你想继续开发,打开之前的对话,却发现聊天记录已经长达几十屏,要找到之前讨论的某个设计决策简直像大海捞针。或者更惨的是,你换了一个AI助手(比如从Claude切换到ChatGPT),新助手完全不知道你之前做了什么,你只能费力地重新解释一遍整个项目背景......
1. AI辅助软件开发的真实痛点
这就是AI辅助软件开发的核心痛点:AI生成代码太快但难以掌控,上下文碎片化导致信息流失。
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些问题:
1.1. AI容易"想当然"
没有充分沟通,AI就按照它的理解开始写代码,做出的假设往往和你的实际需求有偏差。等你发现时,代码已经写了一大堆。
1.2. AI喜欢"跳步骤"
直接跳过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一上来就写代码。虽然代码能跑,但可能根本没解决正确的问题,或者过度设计引入不必要的复杂性。
1.3. 上下文严重碎片化
这是特别让人头疼的问题:
1.4. 缺乏人工介入和纠偏机制
AI一旦开始生成代码,就会按照它的理解一路跑下去。等你发现方向不对时,已经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要推倒重来。刚刚燃烧的第一个小火苗很好扑灭,但如果你视而不见,火势一大就难以收拾了。
说白了,AI太快了,但缺少人类的持续引导和纠偏;上下文散落各处,难以管理和传承。这就像给了一个新手司机一辆跑车,没有导航和指导,而且每次停车再启动都要重新规划路线,很容易迷失方向。
好消息是,有一个开源工具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ICMwRIPER-5(Iterative Context Management with RIPER-5)。
这个名字看起来有点学术,但理念很简单:通过迭代式上下文管理把碎片化的信息系统化,让人坐在驾驶位上,让AI在每个阶段都听你的指挥,持续纠偏。
ICMwRIPER-5把软件开发的每个用户故事(可以独立上线发布的原子化需求)的代码实现过程分成了7个清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职责,人和AI协作完成:
2.1.1. 迭代式上下文管理(人主导) - 解决碎片化的关键!
在每轮迭代开始前,你先整理好两个核心文件:
icm-story-yyyy-mm-dd--hh-mm.md
:本次迭代的需求描述icm-bubble-yyyy-mm-dd--hh-mm.md
:给AI的提示词,其中会引用最新的上下文文件关键点:所有文件都带时间戳,形成完整的版本链条。每轮迭代结束后,生成一个icm-context-yyyy-mm-dd--hh-mm.md
文件,记录当前项目状态、设计决策、实现细节。
这就像给导航设定好目的地和路线,而且每次停车都保存当前位置和行驶记录。
2.1.2. RESEARCH阶段(AI+人)
AI只做信息收集和文件阅读,不写代码,不做决策。它会向你澄清需求,问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这个阶段AI必须声明[MODE: RESEARCH]
。
2.1.3. INNOVATE阶段(AI+人)
AI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讨论各方案的优劣,和你一起头脑风暴,但依然不写代码。AI必须声明[MODE: INNOVATE]
。
2.1.4. PLAN阶段(AI+人)
AI制定详细的技术规格文档,保存到todo-yyyy-mm-dd--hh-mm.md
文件中。计划要详细到可以"机械式执行"的程度。AI必须声明[MODE: PLAN]
。
2.1.5. EXECUTE阶段(AI+人)
AI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不做任何创造性决策。只实现计划中指定的内容,确保可预测的结果。AI必须声明[MODE: EXECUTE]
。
2.1.6. REVIEW阶段(AI+人)
验证实现是否符合计划,检查完整性、正确性和一致性。AI必须声明[MODE: REVIEW]
。
2.1.7. 生成新上下文文件(人主导) - 上下文管理的闭环!
让AI生成一个新的icm-context-yyyy-mm-dd--hh-mm.md
文件,这个文件是魔法所在:
它包含什么?
它有什么用?
系统化的文件组织:
可移植的上下文: Context文件就像项目的"存档点",你可以:
持续的对齐机制:
简单说就是:AI不再是失控的赛车手,上下文不再是散落的碎片,而是系统化、可传承的知识体系。
想找一个应用ICMwRIPER-5方法的实例看看?没问题~ICMwRIPER-5这个开源项目本身就是用ICMwRIPER-5方法实现的~代码库链接见文末~
ICMwRIPER-5提供了跨平台的命令行工具,支持Ubuntu (WSL2)、macOS和Windows PowerShell。下面以Ubuntu的icm4u
命令为例(其他两个平台等命令分别为icm4m
和icm4p.ps1
),带你快速上手。
首先克隆代码仓库并安装: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wubin28/ICMwRIPER-5.git>
cd ICMwRIPER-5
sudo cp icm4u /usr/local/bin/
sudo chmod +x /usr/local/bin/icm4u
验证安装:
which icm4u # 应该显示:/usr/local/bin/icm4u
假设你要开发一个Next.js应用,第一步是创建项目:
icm4u create-nextjs-web-app my-awesome-app
这个命令会创建一个my-awesome-app
目录,里面包含:
icm-bubble-template-for-nextjs-web-app.md
icm-story-template-for-nextjs-web-app.md
icmwriper-5.md
icmwriper-5-README.md
.gitignore
这些模板文件会作为你后续工作的基础。
进入项目目录后,开始第一个迭代。使用snb
(story-and-bubble)命令一次性创建配对的story和bubble文件:
cd my-awesome-app
icm4u snb icm-story-template-for-nextjs-web-app.md
这个命令会创建两个带相同时间戳的文件:
icm-story-2025-10-22--14-30.md
icm-bubble-2025-10-22--14-30.md
为什么要配对? 因为story描述"要做什么",bubble告诉AI"怎么做",它们必须对应同一个迭代,时间戳一致可以避免混乱。
现在你可以:
在开发过程中,你可能需要记录你和AI之间的对话,以便在本次迭代结尾时让AI根据这个迭代之前的对话更新上下文。用b
命令创建空白日志文件:
icm4u b
生成文件:bubble-2025-10-22--14-40.md
这是一个0字节的空文件,你可以用来记录你与AI的本次对话(一般是你与AI之间的一次提问与回答)
有时候你想快速问AI一个问题,不需要完整的story-bubble配对。这时用bo
(bubble-only)命令:
icm4u bo
生成文件:icm-bubble-only-2025-10-22--14-35.md
这个文件已经预填充了模板内容,你可以直接修改后复制给AI使用。特别适合:
上下文管理小贴士:
总结一下,ICMwRIPER-5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4.1. 重新掌控AI
通过明确的阶段划分和模式声明,AI不再"自作主张",每一步都在你的掌控之下。
4.2. 告别碎片化上下文
4.3. 避免返工
充分的研究和规划阶段,让问题在编码前就被发现,大大减少"写完才发现方向错了"的情况。
4.4. 持续对齐
人工检查点机制确保每个阶段结束都要你点头才继续,AI和你的理解始终保持一致。
4.5. 更高的代码质量
分离关注点、系统性思考、执行前充分规划,这些软件工程最佳实践被内置到工作流中,代码质量自然提升。
4.6. 跨平台支持
无论你用Ubuntu、macOS还是Windows,都有对应的命令行工具,体验一致。
4.7. 开源免费
MIT协议,完全开源,允许商用,你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分享。
AI辅助编程是个新领域,大家都在摸索。ICMwRIPER-5提供了一套经过验证的方法论,特别针对"难以掌控AI生成的大量代码"和"碎片化的上下文管理"这两大痛点,但肯定还有改进空间。
诚邀你来试用!
无论你是:
都欢迎试试ICMwRIPER-5。如果你喜欢这个开源工具,就请为小吾在下面的代码库上点颗星🌟~
项目地址1: github搜用户wubin28,然后再搜代码库ICMwRIPER-5即可
项目地址2: gitee搜用户wubin28,然后再搜代码库ICMwRIPER-5即可
使用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建议、或者想分享你的使用经验,请务必给小吾(这个开源项目作者大厨程序员吾真本)反馈。你可以:
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更好地驾驭AI,管理好碎片化的上下文,而不是被混乱淹没!
AI辅助软件开发的未来,需要人类的智慧引导和系统化的上下文管理。ICMwRIPER-5的理念很简单:给AI设定清晰的规则,在每个关键节点由人来把关,通过迭代式上下文管理把碎片化的信息系统化、可传承化,持续纠偏。这样,我们就能既享受AI的高效,又避免失控和混乱的风险。
期待你的试用和反馈,一起让AI辅助开发变得更可控、更高效、更有序!
关注大厨程序员吾真本~AI解忧不迷路~
注:ICMwRIPER-5基于robotlovehuman创建的RIPER框架发展而来,向原作者致敬!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