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从黑客松到产品上线:一位AI竞赛老兵的5条逆袭心得

从黑客松到产品上线:一位AI竞赛老兵的5条逆袭心得

原创
作者头像
math chen
发布2025-10-23 06:30:09
发布2025-10-23 06:30:09
560
举报

引言:比赛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提到AI竞赛,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可能就是赢得奖项和荣誉的辉煌时刻。这固然是每一个参赛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如果比赛的终点并非领奖台,而是一个更长远旅程的起点呢?

今天,我们将跟随一位参赛者的真实历程,回顾他从被动参赛到主动出击,从屡败屡战到最终将参赛作品打磨成上线产品的经历。这其中,有关于团队、失败、坚持和成长的5条深刻感悟,或许能为每一位在技术道路上奋斗的人带来新的启发。

1. 万事开头难,但一次鼓励足矣

故事的开端,并非源于一次蓄谋已久的主动出击。事实上,作者最初并未投身于AI竞赛的浪潮,直到他收到了来自斯坦福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李俊杰老师的一次关键鼓励。

这次谈话,成为了点燃一切的火花。李老师的建议明确而有力:

“凯里,你技术能力非常强,项目管理能力也很突出,人脉也很广。你现在的工作经历很有价值,应该多参加 AI 竞赛来崭露头角。”

反思与分析: 伟大的旅程,有时恰恰始于一次外部的推动力。无论是来自导师的慧眼识珠,还是同伴的热情邀请,都可能为你打开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门。这提醒我们,时刻对身边的机会和建议保持开放心态,因为那可能就是你逆袭故事的序章。

2. 你的团队,就是你的超级武器

得到鼓励后,作者迅速行动起来。在高中同学的介绍下,他集结了大学同学李韬、朋友邓伟 Alan 及 Alan 的朋友季忠波,组建了一支名为“AI-Quartet”的四人初创团队。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在腾讯黑客松比赛中开发的“IC Cafe”。

团队的力量是惊人的。他们借助 AI Coding、Code Buddy 等前沿技术,仅用七天时间,就高效地完成了一个功能完整、前端优美的小程序。最终,这个项目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腾讯云创新应用奖二等奖。当时一等奖仅一名,二等奖有三名并列,含金量极高,可以说是全球Top 2的成绩。这还没完,团队再接再厉,用同样的项目参加了由 Fellow AI 和微软组织的另一场比赛,在重新打磨前端并适配框架后,再次取得了全球前九名的成绩,斩获铜奖(Bronze Medal)。

反思与分析: 一个成功的项目,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产物。一个成员背景多元、技能互补的团队,本身就是一件“超级武器”。更重要的是,连续的胜利证明了团队合作模式的可复制性,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信心,也为他们迎接更宏大的挑战积蓄了宝贵的初始动能。

3. 那个没获奖的项目,后来怎么样了?

连续两次获奖后,团队的信心空前高涨。然而,现实世界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复杂。由于核心成员李韬有事无法继续参赛,团队面临重组。作者与邓伟 Alan 迅速调整,集结了 Alan 的同事钟辉平老师和作者的学弟刘劲帆,组成了一支新队伍。

他们连续挑战了两场高难度的比赛。先是在 NVIDIA Sky Hackthon 2025 总决赛中,从全球六十多支队伍里拼杀到十几名,遗憾未能进入前十。紧接着,在对参赛者资质和项目要求都极为苛刻的 AI for Science 比赛中,他们首次提出了“FastPaperRead”项目。这个项目聚焦科研痛点,核心是实现 paper2code,并创新地集成了外部知识库,采用 MCP 加 Deep Research 方式部署。尽管项目表现不俗,但由于属于“泛化型”应用,在众多垂直领域项目中再次位列十几名,与奖项失之交臂。

那一天,黑客松比赛结束,正好是刘劲帆学弟的第 23 岁生日。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反思与分析: 从行业观察家的角度看,这恰恰是许多技术团队最真实的写照:初期的顺利后紧跟着人员变动和连续的挫折。真正的考验并非如何赢得顺风局,而是在逆境中如何重组、适应并坚持下来。这次“失败”让团队意识到,一个项目的价值绝不应仅由比赛名次定义。虽然在特定赛道上不占优势,但其广泛的商业化前景,反而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更重要的伏笔。

4. 一雪前耻:最好的复仇是产品上线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团队并未放弃“FastPaperRead”。他们带着这个在挫折中愈发成熟的项目,参加了由深势科技举办的“玻尔空间站 SciMaster 科研智能体挑战赛”。这一次,他们迎来了真正的里程碑。

该项目成功通过了平台的考验,被正式部署到玻尔空间站,上线生产环境,开放给所有用户使用。这支历经重组和迭代的团队,最终署名为:作者本人、刘劲帆老师、钟辉平老师、邓伟 Alan 老师、叶彦辛老师和吴宏老师。作者在朋友圈难掩激动地分享了这个喜讯,称这是他在工作之外独立完成并上线的第一个产品,更是“对上次黑客松比赛没有获奖的一雪前耻”。

反思与分析: 真正的胜利,不是赢得一场比赛,而是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真实、可用、能创造价值的产品。坚持和韧性远比一时的荣誉更重要。比赛的失利可以转化为打磨产品的强大动力,当你的作品从一个参赛 Demo 变成一个上线的正式产品时,这才是对团队所有努力的最高肯定。

5. 功夫下“深”,“势”必能成

故事的最后,不得不提这次比赛的主办方——深势科技。这个名字源于一个核心科学概念:“深度势能”(deep potential)。这个概念由张林峰老师的导师Roberto Car和鄂维南老师一起提出并完善,旨在通过AI手段高效处理复杂的分子动力学问题。

作者从这个名字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只要功夫“深”,“势”比能成。

反思与分析: 这个巧妙的引申,揭示了一条普适性的成功法则。无论是深耕一项技术,打磨一款产品,还是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只有经历了足够深度的积累、思考和实践,才能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和能量,也就是所谓的“势能”。这不仅是对一家公司的美好祝愿,更是对所有奋斗在路上的技术人最宝贵的建议。

结语:你的下一个“势能”在哪里?

从一次鼓励开始,经历团队协作的胜利、项目失利的迷茫,再到最终产品上线的喜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I竞赛的价值远不止于奖杯和荣誉。它更在于这个过程中建立的团队、打磨的项目、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以及最终将一个想法变为现实的坚韧与执着。

回顾你自己的经历,哪一次的“未获奖”,反而为你积蓄了最强大的“势能”?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引言:比赛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 1. 万事开头难,但一次鼓励足矣
  • 2. 你的团队,就是你的超级武器
  • 3. 那个没获奖的项目,后来怎么样了?
  • 4. 一雪前耻:最好的复仇是产品上线
  • 5. 功夫下“深”,“势”必能成
  • 结语:你的下一个“势能”在哪里?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