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仅需 250 份文档,即可 “毒害” 任意 AI 模型

仅需 250 份文档,即可 “毒害” 任意 AI 模型

原创
作者头像
星尘安全
发布2025-10-27 08:24:44
发布2025-10-27 08:24:44
50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网络安全网络安全
An AI large language model concept illustration
An AI large language model concept illustration

研究人员发现,操控大型语言模型(LLM)行为所需的成本和难度,远低于此前所有人的预期。

过去,“毒害” 并操控支撑 AI 智能体与聊天机器人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一直被视为高阶黑客任务 —— 不仅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还需投入大量精力。但事实上,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比人们此前设想的要低得多。

在近期一项联合研究中,来自 Anthropic 公司、英国 AI 安全研究所(UK AI Security Institute)与艾伦・图灵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仅用 250 份 “有毒文档”,就能成功为不同规模的 AI 模型植入后门。这项研究颠覆了 “攻击者需控制一定比例训练数据才能操控模型行为” 的传统认知,证明少量固定数量的恶意文档,已足以达成攻击目的。

01 颠覆传统认知:模型规模与 “投毒” 量无关

Anthropic 公司在近期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这一发现挑战了‘模型规模越大,所需投毒数据比例越高’的传统假设。具体而言,我们证实:只需在预训练数据中注入 250 份恶意文档,攻击者就能成功为参数规模从 6 亿到 130 亿的 LLM 植入后门。”

数据投毒攻击中,攻击者会故意将恶意或受损数据注入机器学习(ML)模型的训练数据集,以操控模型行为。他们可通过投毒数据植入 “后门”—— 当模型检测到特定触发语句时,就会表现出恶意行为(例如让 LLM 生成恶意代码);也可通过受损数据或文档降低模型性能,或导致模型出现其他非预期行为。

为验证 “投毒数据量与模型规模的关系”,研究团队针对四种不同参数规模(6 亿至 130 亿参数)的模型展开训练。对每种规模的模型,研究人员分别在训练过程中植入 100 份、250 份或 500 份恶意文档,核心目标是测试:当模型检测到触发短语时,是否会输出无意义的乱码。

结果显示:250 份恶意文档,足以成功为所有规模的模型植入后门。尽管更大规模的模型需基于 20 倍以上的训练数据训练,但在面对固定数量的恶意文档时,其脆弱性与小规模模型完全一致。

Malwarebytes 公司 AI 专家马克・斯托克利(Mark Stockley)表示,Anthropic 的研究结果令人意外,也凸显了人类对 AI 的认知仍存在大量空白。此前,行业普遍认为,攻击者需控制一定比例的训练数据才能实施数据投毒攻击。

他举例说明:“通常情况下,6 亿参数的模型需 6 亿个 token 的训练数据(约相当于 400 万本书),而 130 亿参数的模型所需训练数据是前者的 22 倍(约相当于 9000 万本书)。过去人们普遍假设,攻击后者需要 22 倍的投毒数据。但这项研究证明,只需操控训练数据中十亿分之一的比例(即 250 份文档),就能‘毒害’这类模型。这意味着,数据投毒攻击的难度远比想象中低。”

02 研究意义:企业级 AI 应用风险凸显

部分专家认为,Anthropic 的研究结论不仅适用于 GPT、Claude、Grok 等前沿模型的开发者,也对企业级 AI 应用(如预训练模型微调、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应用)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Darktrace 公司安全与 AI 战略高级总监科林・沙普洛(Collin Chapleau)指出:“问题的核心始终在于训练数据。前沿大型模型若依赖互联网数据训练,显然存在训练数据安全问题,但多数先进模型会通过‘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来缓解这类风险。”

相比之下,企业在自行微调 AI 模型时面临的风险更高 —— 企业往往会使用未经验证的数据,且缺乏实施 RLHF 等风险缓解措施的资源。“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模型可能会绕过安全训练,在后续使用中表现出非预期行为,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风险。” 沙普洛补充道。

StrongestLayer 公司首席执行官艾伦・勒福特(Alan Lefort)则关注到 “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 的风险。他表示,企业若通过 RAG 管道从内部或外部数据源获取信息,以实现通用 AI 的场景化适配,需警惕 RAG 管道获取的数据源被 “投毒”—— 一旦数据源含恶意内容,整个 AI 系统都可能受到影响。

03 理性看待:风险仍需客观评估

不过,斯托克利也提醒,无论是前沿模型开发者还是企业级 AI 应用者,都无需过度恐慌,认为自身已面临迫在眉睫的攻击风险。

他解释道:“首先,多数使用 AI 的企业并未涉及语言模型训练工作;其次,对具备‘投毒’能力(即能接触到模型训练数据)的攻击者而言,他们通常有更直接、更盈利的方式利用自身权限,而非选择‘投毒’。”

从攻击路径来看,攻击者理论上可通过两种方式实施投毒:一是 “污染” 常用于 LLM 训练的网页内容(通过爬虫抓取);二是制作并传播被 “投毒” 的开源模型(如 GPT-OSS、Llama 等轻量高效模型)。但斯托克利强调:“目前来看,这些攻击路径的可行性仍较低。这项研究的核心价值,并非发现了一种可立即落地的新型攻击手段,而是揭示了未来网络安全格局的潜在趋势 —— 许多安全研究的意义,在于指出‘基于传统假设构建的安全体系可能存在漏洞’,而非直接定义一种攻击方式。”

勒福特则从 AI 供应链安全的角度解读了这项研究:“长期以来,AI 安全领域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推理阶段的对抗性输入’(即模型运行时的外部攻击),但这项研究证明,训练阶段才是真正的脆弱点。” 他进一步指出,研究结果凸显了一个核心问题:攻击者只需极少量数据就能 “毒害” 模型,而现有技术几乎无法检测这种攻击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对称风险’:训练阶段的‘投毒’操作简单,但‘解毒’几乎不可能。我们既无法定位导致模型异常的 250 份文档,也无法在不重新训练的情况下消除其影响。”

04 数据安全防护建议

Noma Security 公司首席信息安全官(CISO)戴安娜・凯利(Diana Kelley)认为,要防范数据投毒攻击,需聚焦 AI 生命周期中的数据安全防护,核心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明确界定 “谁能向数据管道输入数据”“哪些系统可接入数据管道”,从源头阻断恶意数据注入路径。
  2. 强化数据溯源与验证建立完善的数据溯源机制,记录数据的来源、流转路径与修改记录;同时通过自动化工具持续扫描数据,检测恶意内容或被篡改的信息。
  3. 规范数据集版本管理对数据集进行版本控制,保留完整的修改日志;确保日志的不可篡改性,以便在发生投毒事件时快速定位问题版本,降低影响范围。

凯利强调:“这项研究的核心启示之一,是我们严重误判了‘规模’与‘风险’的关系。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模型规模越大,抗攻击能力越强’,但事实证明,我们对 AI 学习机制的理解仍不充分 —— 少量恶意输入可能通过学习动态被放大,进而影响模型整体行为。这提醒我们,AI 安全不是一个静态问题,需要持续迭代防护策略。”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01 颠覆传统认知:模型规模与 “投毒” 量无关
  • 02 研究意义:企业级 AI 应用风险凸显
  • 03 理性看待:风险仍需客观评估
  • 04 数据安全防护建议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