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微软威胁情报团队发布一则重磅报告,揭示了一种由大型语言模型(LLM)驱动的新型网络钓鱼攻击手法。该攻击自2025年8月下旬起活跃,主要针对美国境内的企业与机构,其最大特点在于:不再依赖传统加密或代码混淆,而是利用AI生成的“合法商业语言”和结构化内容,将恶意脚本巧妙嵌入SVG图形文件中,成功绕过主流邮件安全网关和静态检测机制。
这一发现不仅标志着钓鱼攻击进入“语义伪装”新阶段,也预示着网络安全正步入“AI对抗AI”的攻防新前线。

伪装成PDF的SVG:钓鱼邮件的新“马甲”
据微软披露,此次攻击通常以“文件共享通知”为诱饵,例如“您有一份来自[某公司]的共享文档待查看”。邮件看似来自合法小企业邮箱,实则已被攻击者控制。附件名为“document.pdf.svg”或类似格式,利用用户对PDF文件的信任心理,诱导点击。
然而,SVG(可缩放矢量图形)本质上是一种基于XML的文本格式,支持内嵌JavaScript脚本。一旦用户打开该SVG文件,浏览器会自动执行其中隐藏的恶意代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病毒,而是一段精心编排的重定向脚本,将用户悄悄引导至伪造的CAPTCHA验证页面。
“你以为是在验证机器人,其实是在交出账号密码。”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CAPTCHA钓鱼页面高度仿冒Google、Microsoft或Dropbox等主流服务,连字体、配色、加载动画都几近一致,普通用户极难分辨。”
更危险的是,这些页面往往要求用户“登录以继续访问文件”,从而窃取邮箱账号、企业凭证,甚至后续用于横向渗透内网。
AI生成的“合法话术”:钓鱼邮件为何越来越像真人?
与过去满是语法错误、拼写混乱的钓鱼邮件不同,此次攻击中的文本内容高度自然、专业,充斥着“协作邀请”“安全验证”“临时访问链接”等标准商业术语。微软分析指出,这些语言极可能由大型语言模型(如GPT类模型)生成,具备上下文连贯性与行业适配性。
“攻击者不再需要精通英语或商业写作,只需输入提示词,AI就能批量生成高可信度的钓鱼话术。”芦笛解释道,“这大大降低了攻击门槛,也让传统基于关键词或异常语法的邮件过滤规则失效。”
更值得警惕的是,AI不仅用于生成文本,还参与构建整个攻击链的“合法性叙事”——从发件人身份、邮件主题、附件命名到落地页话术,形成一套逻辑自洽的“社会工程剧本”。这种“端到端AI辅助钓鱼”正成为新型威胁范式。
传统防御为何失灵?SVG成安全盲区
为何这类攻击能绕过企业级邮件安全系统?微软指出,关键在于SVG文件的双重身份:它既是图形文件,又是可执行脚本载体。多数邮件网关将SVG归类为“无害图像”,不会像对待HTML或JS文件那样进行深度脚本剖析。
“很多安全产品默认SVG是静态图片,忽略了其动态执行能力。”芦笛强调,“尤其在允许SVG作为邮件附件的企业环境中,这几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攻击面。”
此外,攻击者刻意避免使用加密或混淆代码,而是采用“语义合法化”策略——脚本逻辑清晰、变量命名规范、甚至包含注释,看起来就像普通前端开发代码。这种“非加密型语义混淆”让静态分析工具难以判定其恶意意图。
微软紧急响应:AI驱动的防御升级
面对这一新型威胁,微软已在Defender for Office 365、Entra ID(原Azure AD)及Microsoft 365安全栈中部署针对性检测规则。系统现可识别SVG中嵌入的可疑重定向行为、异常外部域名调用,以及与已知钓鱼基础设施的关联。
同时,微软建议企业采取多层次防御策略:
启用安全链接(Safe Links)与安全附件(Safe Attachments):对所有邮件中的链接和附件进行实时沙箱分析;
严格限制SVG、HTML、CHM等可执行附件类型:尤其在面向外部收件人的场景中;
部署基于设备的多因素认证(MFA):优先采用FIDO2安全密钥或Windows Hello for Business,防范会话劫持;
实施条件式访问策略:对异常登录地点、设备或行为自动阻断或二次验证。
“技术防御必须跟上攻击者的AI进化速度。”芦笛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安全团队需建立对‘语义异常’的感知能力——比如一份‘PDF’附件实际是SVG,或CAPTCHA页面要求登录企业账号,这些细节往往是破绽所在。”
用户如何自保?警惕“云盘+验证码”组合套路
对于普通用户,专家建议牢记三点:
不轻信“文件共享”类邮件:尤其是来自陌生小企业或个人邮箱的;
仔细核对附件扩展名:.svg、.html、.chm等绝非PDF;
绝不向CAPTCHA页面输入账号密码:正规验证码从不要求登录。
“真正的云服务不会通过邮件附件发PDF,而是提供带品牌域名的链接;真正的验证码也不会索要密码。”芦笛提醒,“一旦遇到‘先验证再看文件’的流程,99%是钓鱼。”
结语:AI既是武器,也是盾牌
此次微软披露的案例清晰表明:AI正在重塑网络攻防格局。攻击者用它生成更逼真的诱饵,防御者则用它构建更智能的检测模型。未来的网络安全,不仅是代码与规则的对抗,更是语言理解、行为建模与上下文推理能力的较量。
正如微软在报告中所言:“当对手开始用AI写‘合法’邮件时,我们的防御也必须学会读懂‘合法’背后的恶意。”
在这场AI对AI的无声战争中,唯有技术、策略与用户意识的协同进化,才能守住数字世界的最后一道防线。
本文参考微软官方博客《AI vs. AI: Detecting an AI-obfuscated phishing campaign》(2025年9月24日发布)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