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大模型时代的“积木”:算子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大模型时代的“积木”:算子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原创
作者头像
fanstuck
发布2025-11-27 11:01:21
发布2025-11-27 11:01:21
220
举报

我是Fanstuck,致力于将复杂的技术知识以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热衷于分享最新的行业动向和技术趋势。如果你对大模型的创新应用、AI技术发展以及实际落地实践感兴趣的话,敬请关注。

为什么应该关心“算子”?

如果你只是做模型调用、写个小脚本、跑跑推理服务,可能从来没想过“算子”这种听起来略微枯燥的东西,竟然跟你每天跑的大模型如此密切地相关。直到你遇到一次真实的性能瓶颈,比如某个部署上线的推理接口总是慢半拍,某个 OCR 模块在 GPU 上跑不动,或者你在昇腾上部署 PyTorch 模型时突然发现“缺算子”导致模型压根跑不起来——你才会意识到:算子就是 AI 世界里的发动机,缺一颗螺丝都不行。

深度学习模型看起来很“高大上”,仿佛充满数学、结构、参数,但换个视角来看,它其实像一台大型的流水线,每一个小动作都是一个算子。你写在 Python 里的模型结构只是一张“说明书”,而真正干活的是底层算子:它决定你这台“AI 机器”是轰鸣飞驰还是慢吞吞地爬。

算子的价值

很多人第一次理解算子的价值,是在部署的时候踩坑。例如,你把一个 Transformers 模型丢到 GPU 上,很顺利;但丢到昇腾上,却报错说明某个 LayerNorm 或 Softmax 的某个变体不支持。这不是模型的问题,而是你所依赖的框架在对应硬件上——没有实现这个算子。就像你想让工人完成动作“翻炒”,但工厂里没有这台机器,那整条菜就是做不出来。

算子的存在,其实来源于一个很朴素的事实:硬件只认指令,不认你写的 Python。 你写 y = torch.relu(x),硬件看不懂。你写 “Attention 层”,硬件更看不懂。

硬件只懂一种东西:

“你要我做什么具体操作?怎么做?处理多大?多少次?数据怎么读写?”

而算子,就是把这些抽象模型指令翻译成硬件能听懂的“动作脚本”。 你让 GPU 做矩阵乘法?好,这个动作叫 MatMul。 你让模型判断哪些数大于 0?好,这个动作叫 ReLU。 你让模型算注意力?这背后要跑 SoftmaxBatchMatMul,甚至特别优化过的 FlashAttention。

所以本质上:

  • 模型 = 算子的组合
  • 推理 = 算子的执行
  • 性能 = 算子的优化程度
  • 硬件差异 = 算子实现的差异
  • 跨平台部署 = 能不能找到对应设备的“算子版本”

算子的作用

算子就是深度学习的“最小原子单位”。你只要动到推理、部署、训练成本、硬件迁移、性能压榨——你绕不开算子。

举个例子,某政企客户想做一个实时的招标文件解析系统,但发现 GPU 推理只有 280ms,用户体验不够“实时”。工程师们第一反应当然不是“换模型”,而是找算子瓶颈。模型的卷积算子和 LayerNorm 算子是瓶颈,于是通过把卷积换成 TensorRT 的特化算子,并把 LayerNorm+Add 做了算子融合,让它减少一次访存。结果性能直接从 280ms 跳到 80ms。模型没变,参数没变,结构也没动——就是算子级别的优化让它飞起来了。

这就是算子的魅力:它不显眼,但它决定了模型能不能落地。

尤其在大模型时代,参数暴涨、计算量疯狂增长,推理时序又敏感,这种情况下算子就是整个性能的“命门”。以前大家更关注模型结构,如今真正的性能突破点往往来自于算子的演进:三年内最爆红的 FlashAttention、KV Cache、TensorRT-LLM、巨量融合算子,都是算子级革命,而不是“算法新范式”。

甚至可以这么说: 如果把大模型比作发动机,那么算子就是发动机里的每一个活塞。 活塞不够好、跑不快、卡顿,那整台车再漂亮也开不起来。

因此,理解算子,就是理解模型为何能跑、如何更快地跑、为什么 GPU 和昇腾之间有差异、以及为什么大模型推理优化永远绕不掉算子。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为什么应该关心“算子”?
  • 算子的价值
  • 算子的作用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