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C++多态

在 C++ 程序设计中,多态性是指具有不同功能的函数可以用同一个函数名,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函数名调用不同内容的函数。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一般是这样表述多态性的:向不同的对象发送同一个消息,不同的对象在接收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即方法);也就是说,每个对象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响应共同的消息所谓消息,就是调用函数,不同的行为就是指不同的实现,即执行不同的函数。换言之,可以用同样的接口访问功能不同的函数,从而实现“一个接口,多种方法”。在C++中主要分为静态多态和动态多态两种,在程序运行前就完成联编的称为静态多态,主要通过函数重载和模板实现,动态多态在程序运行时才完成联编,主要通过虚函数实现。

01

【深入浅出C#】章节 5: 高级面向对象编程:接口和抽象类

面向对象编程(OOP)是一种软件开发的编程范式,它以对象作为程序的基本单位,通过封装、继承和多态等概念来组织和管理代码。核心概念包括类、对象、封装、继承和多态。 接口和抽象类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帮助我们设计和构建灵活、可维护的代码。接口定义了一组方法和属性的契约,用于描述对象的行为。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使得不同的类可以共享相同的行为,实现了代码的解耦和可替换性。 接口的重要性在于促进了代码的模块化和代码的重用,同时提供了灵活的设计和扩展能力。 抽象类是一种具有部分实现和部分抽象成员的类。它提供了一种基础框架,用于派生具体类。抽象类的重要性在于它定义了类之间的通用行为和属性,并且通过强制派生类实现抽象方法,确保了派生类的一致性。抽象类可以作为模板和基类,提供了代码的重用和继承的能力。 接口和抽象类的作用是提供了一种抽象层级的设计和编码方式,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可扩展和可维护。它们促进了代码的模块化和重用,降低了代码的耦合度,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设计和扩展能力。对于大型项目和复杂系统的开发,接口和抽象类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构建高质量的软件。

02

61条面向对象设计的经验原则

你不必严格遵守这些原则,违背它们也不会被处以宗教刑罚。但你应当把这些原则看成警铃,若违背了其中的一条,那么警铃就会响起。   (1)所有数据都应该隐藏在所在的类的内部。p13   (2)类的使用者必须依赖类的共有接口,但类不能依赖它的使用者。p15   (3)尽量减少类的协议中的消息。p16   (4)实现所有类都理解的最基本公有接口[例如,拷贝操作(深拷贝和浅拷贝)、相等性判断、正确输出内容、从ASCII描述解析等等]。 p16   (5)不要把实现细节(例如放置共用代码的私有函数)放到类的公有接口中。p17   如果类的两个方法有一段公共代码,那么就可以创建一个防止这些公共代码的私有函数。   (6)不要以用户无法使用或不感兴趣的东西扰乱类的公有接口。p17   (7)类之间应该零耦合,或者只有导出耦合关系。也即,一个类要么同另一个类毫无关系,要么只使用另一个类的公有接口中的操作。 p18   (8)类应该只表示一个关键抽象。p19   包中的所有类对于同一类性质的变化应该是共同封闭的。一个变化若对一个包影响,则将对包中的所有类产生影响,而对其他的包不造成任何影响 .   (9)把相关的数据和行为集中放置。p19   设计者应当留意那些通过get之类操作从别的对象中获取数据的对象。这种类型的行为暗示着这条经验原则被违反了。   (10)把不相关的信息放在另一个类中(也即:互不沟通的行为)。p19   朝着稳定的方向进行依赖.   (11)确保你为之建模的抽象概念是类,而不只是对象扮演的角色。p23   (12)在水平方向上尽可能统一地分布系统功能,也即:按照设计,顶层类应当统一地共享工作。p30   (13)在你的系统中不要创建全能类/对象。对名字包含Driver、Manager、System、Susystem的类要特别多加小心。p30   规划一个接口而不是实现一个接口。   (14)对公共接口中定义了大量访问方法的类多加小心。大量访问方法意味着相关数据和行为没有集中存放。p30   (15)对包含太多互不沟通的行为的类多加小心。p31   这个问题的另一表现是在你的应用程序中的类的公有接口中创建了很多的get和set函数。   (16)在由同用户界面交互的面向对象模型构成的应用程序中,模型不应该依赖于界面,界面则应当依赖于模型。p33   (17)尽可能地按照现实世界建模(我们常常为了遵守系统功能分布原则、避免全能类原则以及集中放置相关数据和行为的原则而违背这条原则) 。p36   (18)从你的设计中去除不需要的类。p38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这个类降级成一个属性。   (19)去除系统外的类。p39   系统外的类的特点是,抽象地看它们只往系统领域发送消息但并不接受系统领域内其他类发出的消息。   (20)不要把操作变成类。质疑任何名字是动词或者派生自动词的类,特别是只有一个有意义行为的类。考虑一下那个有意义的行为是否应当迁移到已经存在或者尚未发现的某个类中。p40   (21)我们在创建应用程序的分析模型时常常引入代理类。在设计阶段,我们常会发现很多代理没有用的,应当去除。p43   (22)尽量减少类的协作者的数量。p52   一个类用到的其他类的数目应当尽量少。   (23)尽量减少类和协作者之间传递的消息的数量。p55   (24)尽量减少类和协作者之间的协作量,也即:减少类和协作者之间传递的不同消息的数量。p55   (25)尽量减少类的扇出,也即:减少类定义的消息数和发送的消息数的乘积。p55   (26)如果类包含另一个类的对象,那么包含类应当给被包含的对象发送消息。也即:包含关系总是意味着使用关系。p55   (27)类中定义的大多数方法都应当在大多数时间里使用大多数数据成员。p57   (28)类包含的对象数目不应当超过开发者短期记忆的容量。这个数目常常是6。p57   当类包含多于6个数据成员时,可以把逻辑相关的数据成员划分为一组,然后用一个新的包含类去包含这一组成员。   (29)让系统功能在窄而深的继承体系中垂直分布。p58   (30)在实现语义约束时,最好根据类定义来实现。这常常会导致类泛滥成灾,在这种情况下,约束应当在类的行为中实现,通常是在构造函数中实现,但不是必须如此。p60   (31)在类的构造函数中实现语义约束时,把约束测试放在构造函数领域所允许的尽量深的包含层次中。p60   (32)约束所依赖的语义信息如果经常改变,那么最好放在一个集中式的第3方对象中。p60   (33)约束所依赖的语义信息如果很少改变,那么最好分布在约束所涉及的各个类中。p60   (34)类必须知道它包含什么,但是不能知道谁包含它。p61   (35)共享字面范围(也就是被同一个类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