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Nature Biotechnology] BayesSpace:亚点分辨率下的空间转录组学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研究空间转录组的文章。最近的空间基因表达技术能够在保留空间背景的同时全面测量转录组谱。然而,现有的分析方法并没有解决技术的分辨率或有效地利用空间信息。在这里,作者介绍了贝叶斯空间,一种完全贝叶斯统计方法,它利用来自空间邻域的信息来提高空间转录组数据的分辨率和聚类分析。作者将BayesSpace与目前的空间和非空间聚类方法进行了基准测试,并表明它改进了对来自大脑、黑色素瘤、浸润性导管癌和卵巢腺癌样本中不同的组织内转录谱的识别。利用免疫组化和由scRNA-seq数据构建的硅质数据集,作者发现贝叶斯空间解决了在原始分辨率下无法检测到的组织结构,并识别了组织学分析无法获得的转录异质性。

01

Cerebral Cortex: 大脑的功能发育与成长环境紧密相关

《本文同步发布于“脑之说”微信公众号,欢迎搜索关注~~》 一、背景    大脑的发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儿童、青少年时期的SES与其较强的认知能力,学业成就和较低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有关,甚至会影响婴儿时期的大脑皮层发育。已有的一些研究发现SES与大脑的结构发育呈现紧密关系,具体表现为低SES个体的大脑结构发育加速,这表明SES会调节年龄和大脑结构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其在大脑功能发育中是否存在这种调节关系,这促使人们深入地研究社会经济地位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青少年大脑功能网络的发育。在大多数这些研究中,关于SES的研究是在家庭层面进行的,包括家庭收入,成员学历等,部分研究也关注了邻里社区SES的影响。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还不足以清晰的揭示SES与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SES是如何影响的发育的,特别是与年龄的交互作用。该研究利用费城跨年龄段的大样本横断面影像数据来研究年龄,SES和大脑功能网络拓扑之间的关系,分别从全脑水平,网络水平,以及单个大脑区域三个层次,利用图论的聚类系数和模块化指数两个网络指标,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了在青少年发育过程中,SES对其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为SES与功能网络拓扑的发展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证据,为早期成长环境影响大脑神经活动提供了更深入的见解。 二、材料和方法 1、被试和数据    从Philadelphia Neurodevelopmental Cohort(PNC)数据集中选取符合排除标准的,年龄在8到22岁之间的,1012名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影像数据,其中平均年龄15.78,女性552名。SES的测量结合了被试社区的结婚率,贫困人口比例,家庭收入以及邻里家庭收入,教育占比,人口密度,就业率等多个特征计算其SES得分。结构和功能数据的预处理借助ANTs和XCP工具包处理,将功能数据映射到皮层上进行后续功能网络分析 2、构建功能网络    对每个被试,提取N = 360 个皮层区域的BOLD信号,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表示每两个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最后得到了一个360*360的功能连接矩阵,如图1。基于个体数据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只有359个节点被纳入到后续分析中。

01

Cerebral Cortex:疼痛诱发的功能脑网络重组

最近的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的大脑网络可能发生重大的重组,但即时疼痛体验如何影响大规模功能网络的组织尚不清楚。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对106名同时经历有害和无害发热的参与者进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疼痛刺激引起的脑连接的网络重组与无痛刺激和标准静息状态网络的组织结构有本质上的不同。有害刺激增加了躯体感觉网络与(a)参与情境表征的额顶叶网络、(b)参与动机行为选择的腹侧注意网络区域以及(c)基底神经节和脑干区域的连接。这导致了小世界性、模块化(更少的网络)和全球网络效率的降低,并出现了一个整合的疼痛超级系统(PS),其活动预测了5个参与者群体中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网络枢纽被重组(枢纽中断),以便更多的枢纽在PS中被定位,并且从连接不同网络的连接器枢纽转向连接PS内区域的省级枢纽。我们的发现说明大尺度脑系统网络结构的重组,这些变化可能会优先考虑对疼痛事件的反应,并在疼痛过程中提供伤害性系统认知和行动的中央控制的特权访问。

02

整个生命周期的凸显网络动态功能连接特性

岛叶皮层和前扣带皮层共同组成显著或中扣带-岛叶网络,参与发现显著性事件和启动控制信号来调节脑网络动力学。凸显网络和大脑其他部分之间的功能耦合在多大程度上由于发育和衰老而发生变化,目前还没有被探索。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凸显网络的动态功能连接(dFC)在一个大寿命样本(n = 601;6岁85岁)。滑动窗口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揭示了由凸显网络形成的dFC的五种状态,它们要么具有广泛的异步性,要么具有凸显网络与其他脑区之间不同的同步模式。我们确定了每个状态和主体的频率、停留时间、总过渡和特定状态到状态的过渡,并根据主体的年龄回归度量来确定生命周期趋势。凸显网络与大脑其余部分之间的低连通性为特征的动态状态在年龄、频率和驻留时间之间具有很强的二次正相关关系。另外的频率,停留时间,总转变,以及状态到状态的转变趋势在其他凸显网络状态被观察到。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凸显网络的亚稳态动力学及其在认知关键脑区成熟中的作用。

00

人、猕猴、小鼠静息态三重网络

三重网络模型是Vinod Menon 2011年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提出的用于评估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静息态功能网络中突显网络、默认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对神经精神疾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数十年来,该模型在多项疾病研究中得到验证,但受限于人体的非侵入性,极少有研究能深入到神经元层面探讨三重网络的结构功能基础。本研究利用大脑转录组信息整合了人、猕猴、小鼠脑功能网络,发现小鼠、猕猴大脑也可以用三重网络模型来描述。本实验进一步探究了类抑郁动物模型、神经元结构环路、光遗传功能网络与三重网络的相关性,从神经系统构成机制上对三重网络进行了验证。实验再次证明了三重网络的应用价值,同时为动物研究结果向人类转化提供了范式。本文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

04

中国成人脑白质分区与脑功能图谱

脑地图集在研究大脑解剖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方法(如结合结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静息态功能MRI (rs-fMRI))的兴趣的增加,有必要基于这三种成像方式构建集成的脑地图集。本研究构建了中国成年人群(年龄22-79岁,n = 180)的多模态脑图谱,包括反映脑形态学的T1图谱、描绘复杂纤维结构的高角度分辨率弥散成像(HARDI)图谱和反映单一立体定向坐标下大脑固有功能组织的rs-fMRI图谱。我们采用大变形自形度量映射(LDDMM)和无偏自形图谱生成方法同时生成T1和HARDI图谱。利用谱聚类,我们从rs-fMRI数据中生成了20个脑功能网络。我们通过联合独立成分分析,展示了使用图谱来探索大脑形态、功能网络和白质束之间的一致性标记。

02

BIRCH详解_Bilabial

聚类特征(Clustering Feature,简称CF)是一种用来表征聚类特征的数据格式,他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簇中所含样本点的个数(用 N N N来表示)、簇中所有点的各项属性的线性和(用 L S LS LS来表示)以及簇中所有点的各项属性的平方和(用 S S SS SS来表示),假设存在簇 C = { ( 1 , 2 ) , ( 2 , 1 ) , ( 1 , 1 ) , ( 2 , 2 ) } C=\{\left(1,2\right),\left(2,1\right),\left(1,1\right),\left(2,2\right)\} C={ (1,2),(2,1),(1,1),(2,2)},那么 N = 4 N=4 N=4, L S = ( { 1 + 2 + 1 + 2 } , { 2 + 1 + 1 + 2 } ) = ( 6 , 6 ) LS=\left(\{1+2+1+2\},\{2+1+1+2\}\right)=\left(6,6\right) LS=({ 1+2+1+2},{ 2+1+1+2})=(6,6), S S = 1 2 + 2 2 + 1 2 + 2 2 + 2 2 + 1 2 + 1 2 + 2 2 = 20 SS=1^2+2^2+1^2+2^2+2^2+1^2+1^2+2^2=20 SS=12+22+12+22+22+12+12+22=20。因此这种结构具有很好的线性性质,即当需要合并两个簇时,总的聚类特性可以简单的通过两者聚类特性之和来表示。有了上述信息之后,就可以计算簇的质心以及方差(或标准差),其中方差可以用来表征簇的半径,还可以间接的计算两个簇质心之间的距离。   聚类特征树(Clustering Feature Tree,简称CF-Tree)是一棵高度平衡的树,这棵树由根节点、内部节点(或者称为非叶节点)以及叶节点,其中每个非叶节点和根节点都由形如 [ C F i , c h i l d i ] [CF_{i},child_{i}] [CFi​,childi​]的项组成, c h i l d i child_i childi​代表第 i i i个节点的子节点,而叶节点(或者称为簇)通过 C F i CF_i CFi​组成的序列来表示每个簇的特征,下图(图1)所示是一个CF-Tree实例。

01

BCI--脑电基础整理

脑机接口(BCI),是一种通过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并将其转化为人工输出,来替代、修复、增强、补充或者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输出,从而改变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外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技术。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置于头皮或颅内的电极等传感器采集脑神经活动信号,经过信号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过程,可获知人的控制意图、认知或心理状态、神经系统疾病状态等信息,为运动、语言等功能残缺的患者提供新的控制、交流通道或康复手段,也可为健康人群提供更多信息输出通道。随着脑电信号采集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成熟,脑机接口技术已逐渐走入临床应用,在诸如中风、注意力缺陷等脑损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康复中表现出色,为高位截瘫、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新的运动功能替代方案,为情绪、疲劳、意识状态等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客观指标。

04

睡眠剥夺后皮层微结构的广泛变化

大脑皮层的微观结构受到昼夜节律和睡眠剥夺的影响,但这些影响的确切基础尚不清楚。t1加权和t2加权磁共振图像之间的比率(T1w/T2w比率)与髓磷脂水平和树突密度有关,这可能为研究睡眠剥夺大脑的皮质内微观结构提供新的见解。在这里,我们检测了41名健康青年(26名女性)在睡眠剥夺(n = 18)或正常睡眠-觉醒周期(n = 23)前后32小时的皮质内T1w/T2w比值。线性模型显示,在32小时后,四组患者的T1w/T2w比值变化有显著的组间差异,包括岛叶、扣带回和颞上皮质的双侧效应,包括涉及注意、听觉和疼痛处理的区域。在整组中,睡眠剥夺组T1w/T2w比值增加,而正常睡眠-觉醒组T1w/T2w比值降低。这些变化不能用扫描仪内头部运动来解释,在调整皮质厚度和水合作用后,簇间95%的影响仍然显著。与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相比,32小时的睡眠剥夺使皮质内T1w/T2w比值增加。虽然本研究检测到的皮质内变化可以反映髓磷脂或树突密度的变化,或两者的变化,但需要组织学分析来明确具体的皮质过程。

00

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人类连接组及它与生物标记物和遗传学的关系

阿尔茨海默病(AD)损害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网络,导致认知障碍。最近的连接组学研究结果已经将AD中结构和功能网络组织的变化与淀粉样蛋白-β和tau蛋白的积累和扩散模式联系起来,为该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见解。此外,对基因相关的连接组变化的研究可能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并促进在该疾病的早期阶段有效的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回顾了连接组变化与淀粉样蛋白-β和tau蛋白病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我们还强调了连接组衍生的计算模型在复制先验发现和跟踪与预测AD病理生理学生物标记物进展方面的应用。

02

Annals of Neurology :脑血管健康相关的MRI标记物在认知衰退中的应用

近些年Aβ和tau相关PET的运用为探究全身血管健康与大脑健康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本研究旨在寻求早期脑血管健康相关的MRI影像标记物(包括结构、灌注、白质微结构完整性)。来自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使用两个独立的样本,通过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和中风)总结被试心血管和代谢状况(CMC)来确定其血管的健康程度。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CMC与脑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控制年龄、性别、教育/职业和AD病理(Aβ和tau)等因素。研究者发现全身血管健康与内侧颞叶皮质变薄、广泛的脑低灌注和白质微结构破坏(主要包括胼胝体和穹窿等纤维束)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胼胝体膝部的微结构完整性可以用于脑血管健康的早期评估,在独立样本中可进行验证,而且预测认知的能力高于Aβ沉积指标。最后,研究者总结全身血管健康状况对大脑结构和功能有显著影响,早期脑血管健康相关的MRI标记物独立于AD病理指标,可预测认知衰退。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