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基于3s和地学知识的MH370搜救方案编制

基于3s和地学知识的MH370搜救方案编制 0.引言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在从马来西亚吉隆坡飞往中国北京的航班上从空中交通管制雷达上消失,机上共有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马航MH370次航班在2014年3月8日零时失联后,其定位于命运牵动着每一个乘客家属的心和全社会的关注。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在南印度洋展开空中与水面搜索以及水下探测;同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也相应地组织搜寻工作,通过卫星遥感、海洋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合力以及国际合作,力求尽快对飞机及黑匣子进行定位、以进一步揭示其失联过程的真正原因。灾害救援有明显的阶段性,通常可以界定为三个阶段:早期/紧急/应急阶段(0-1个月);中期/恢复阶段(1-6个月);后期/重建/发展阶段(6个月以上)。介于此,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时间阶段探索并且给出基于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失事时的时间维度的搜救方案。 1.短期搜救方案 时间回到MH370刚刚失事的时候,北京时间8日凌晨3点左右,根据从NASA获取的低分辨率卫星影像MODIS卫星数据(卫星观测范围为东经101.5 -103.8度,北纬6.5-9.5度),可较为清晰的看到一条长约180公里的油污带。根据卫星图中油污带的位置,洋流的方向与速度,加之越南军方昨晚发现的油污带等信息。可以作为一条搜救方案来展开,届时我们可以根据当天的风向、风速、洋流等环境因素综合分析,可以使用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在30米分辨率上对油污带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同时基于高分辨率的国产遥感卫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也可以投入到影像搜寻中去,在最短的时间内搜寻尽可能多的区域。 一般来说,遥感卫星是指在空间利用遥感器对地球及大气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进行收集、处理从而实现观测和信息利用的人造卫星。它主要由卫星本体、遥感器、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等组成,涵盖了结构、温控、姿控、测控、程控、天线及能源等功能。 所以说利用遥感图像尽心搜寻是在短时间内的最佳方案,当然,飞机失事也不排除有人为因素,如果MH370被劫持在某个海岛机场降落,或是降落到某个内陆国家的废弃机场,这样的话,遥感卫星即便有在高的经度可能也是无法准去观测到的,因为在飞机降落后很可能进行一定的隐蔽工作,这时就需要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和雷达卫星携手工作,通过全色和多光谱卫片与SAR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结合,去伪存真找到客机可能的踪迹。如果航班客机已经耗尽燃油解体坠海,但部分碎片残骸浮在海面上的话,那也只有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才可能发现一丝蛛丝马迹。 其他方案无非是配合遥感卫星以及专家对图像的分析进行实地的搜寻,可能带来的结果是通过遥感卫星找到了具体的飞机残骸,当然,更可能的会是徒劳无功,不然为什么到了2022年我们还没有得出一个准确的结果证实其到底怎么遇害的以及其残骸到底落到了哪里。 2.中期搜救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早期专家们得出的飞机可能在遇难后又飞行了7个小时的言论又结合了当时的分析,飞机残骸很大几率会落在印度洋海域,要知道,一架飞机坠毁在陆地和坠毁在海上的搜救难度完全不一样,因为陆地上的地点基本上是不会发生轻易改变的,特别是一架大型客机坠毁后,就算是撞击地面成残骸也会有非常大的坠毁痕迹,而且这个痕迹就算十年后、二十年后依然不难发现。所以中期的搜救主要集中在了海洋范围当中,这也大大增加了搜救成本。先客机坠毁在海面会直接解体成数不清的残骸碎片,那么这些碎片在洋流的涌动下很快就会被吹散到其他地方或者沉没到深海,当初的坠毁地点和和坠毁前基本看不出任何不同,所以对于海上搜救而言,就不可能轻易发现坠毁地点,而且因为洋流的涌动也不可能“刻舟求剑”般的直接在疑似坠毁的地点附近搜寻客机残骸,所以这也是当初MH370坠海后,连续三年搜救都没有发现其踪迹的核心原因之一。 所以在此阶段的搜寻可能要借助于海洋遥感技术来进行。海洋遥感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海洋不断向环境辐射电磁波能量,海面还会反射或散射太阳和人造辐射源(如雷达)射来的电磁波能量,故可设计一些专门的传感器,把它装载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机、火箭和气球等携带的工作平台上,接收并记录这些电磁辐射能,再经过传输、加工和处理,得到海洋图像或数据资料。例如风云系列卫星以及海洋一号系列等都可以投入到海洋遥感监测中去。当然,这种监测大多是海面或者是海洋环境的监测,对海洋图像观测的还没有相应产品,所以使用声纳进行实地探测要比遥感图像有意义的多,虽然船舶携带的声纳能够发现水下更深的目标,但是搜寻船舶每小时最高航速换算成公里数不会超过40公里/小时,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多个国家连续搜寻了三年,只搜寻了460万平方公里的原因,460万平方公里和3700万平方公里相比不过九牛一毛,这也是大海捞针这个成语的具体表现。 3.后期搜救方案 在持

03
  •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AI 寻宝!美国女博士用 YOLOv3 打造沉船探测器,杰克船长:我错过了 100 亿

    来源:新智元本文约2500字,建议阅读7分钟 本文为你带来跨界研究,评估将AI用于水下考古的可能性。 近日,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一位考古学女博士搞起了跨界研究:用AI帮助美国海军寻找海底沉船,效果还不错! 有没有兴趣来个水下探险? 玩一次就可以财务自由的那种。 人类航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天气、战争等各种原因,无数船只沉入海底。加上近代人类在航空技术上的进步,又有不少航空器由于各种原因葬身水下。 这些长眠于海底的船只、飞机以及其他物件有些在航行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金

    01

    用AI寻找“隐形”潜艇:技术的进步会终结和平吗?

    大数据文摘作品 作者:Mickey 潜艇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在战争中的隐藏能力。在核战争中,核威慑可能可以摧毁一切武器,但潜艇的隐藏能力让其有可能幸存,并对敌方进行核回击。这也被军事领域成为二次打击能力,或者核报复能力。 理论上来说,从核威慑角度看,二次打击能力愈强,两国发生核战的几率也愈小,反而能达成更为稳定的核均衡关系。因此确保潜艇在核战争中的第一次导弹袭击中幸存下来,并在第二次袭击中发射导弹回应,是大国之间威慑战略的关键。 也正因如此,任何破坏潜艇隐藏能力的技术,都可能成为破坏世界的和平的“蝴蝶的翅膀”。

    01

    探秘中国远洋科考:水下机器人深海“约会”,协同“作战”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29日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任务,抵达深圳补给。本航次中,我国首次实现了缆控式和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深海交汇拍摄,不同类型装备协同作业,同时对南海一冷泉区进行了精细调查,取得了大量生物样品。 亮点一:水下机器人深海“约会” 在1000多米深的黑暗海底,一个根据预编程自主航行的机器人穿梭而过,能用另外一个机器人在海底准确找到它并跟踪拍摄吗?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做到了! 7月26日,“科学”号搭载的缆

    05

    先进传感技术简化机器人设计制造过程

    过去,机器人制造是一个非常困难、容易出错且耗时的过程,因为采用由分立元件构成的装置实现对环境的感应,而这些装置中很多部件都不能有效地协同工作,处理器缺乏足够的能力从多个传感器收集信息并处理这些信息。下面我们以超声波距离传感器为例进行说明机器人设计制造的过程。 构建超声波传感器首先需要一个超声波换能器,然后搭建一些接口电路用来发送脉冲,以及记录返回信号的时间。连接机器人处理器的接口由指示测试起始时间的输出信号以及回声探测定时器计数值的输入信号组成。处理器获取所用的总时间并将这个时间转换成距离。如果需要处理多路

    06

    海事监控视频舰船目标检测研究现状与展望

    来源:专知本文为论文介绍,建议阅读5分钟本文为促进舰船目标检测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舰船目标检测是海域监控、港口流量统计、舰船身份识别以及行为分析与取证等智能海事应用的基石。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推进,智慧航运和智慧海洋工程迅速发展,对通过海事监控视频开展有效的舰船目标检测识别以确保航运和海洋工程安全的需求日益紧迫。本文针对基于海事监控视频的舰船目标检测任务,回顾了舰船目标检测数据集及性能评价指标、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海洋环境中舰船

    01

    中国自主水下机器人“潜龙三号”将海试,未来将用于海底资源开发 | 热点

    目前,它是我国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 据悉,中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已搭乘“大洋一号”科考船奔赴南海,即将展开首次海上试验及试验性应用。 “潜龙三号”长3.5米 、高1.5米、体重1.5吨、立扁形身体,还有4只“鳍”。从外形上看,它就像一只胖鱼。对此,“潜龙三号”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健解释道:“这种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有利于减少垂直面的阻力,便于潜水器在复杂海底地形中垂直爬升,也可以增强水面航行能力。” 当然,除了外形功能 ,该水下机器人还具备微地貌成图、温盐深剖面探测

    02

    科学家开发出鳗鱼状机器人:可探测海底暗礁

    导读:科学家正在展示一款鳗状鱼机器人有预测称,在未来十年当中,无人水下航行器将会与无人机一样,对军队构成巨大威胁。它能用于探测水雷、绘制海床、收集气象数据,保卫战舰免遭小艇的攻击,甚至展开对敌方蛙人的攻击 有预测称,在未来十年当中,无人水下航行器将会与无人机一样,对军队构成巨大威胁。它能用于探测水雷、绘制海床、收集气象数据,保卫战舰免遭小艇的攻击,甚至展开对敌方蛙人的攻击。不过,水下无人航行器最应该长什么样子?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许建新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最近推出了一种机器鳗鱼的设计原型,被业界认为预示着水下

    07

    「深度」在水下机器人开疆扩土之时,避免沦为泡沫应成为全行业重点

    行业正在逐渐明朗,从业者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善于求知的地球人看来,“探索”是一个亘古不变,且经久不衰的的话题。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地球这个71%的表面面积都被水所覆盖的星球上,人类的探索行动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限制在了另外的29%——陆地之上。 但只有未知的“世界”才是新奇和不可错过的,不是吗? 水下世界正在全面开启 但我们已在无人探测上花了60余年 传统观念上,水下机器产品大多用于军事与工业领域,主要执行的是海底资源探测、开采等任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水下领域的探

    00

    全解美军“水下黑客平台”安纳波利斯号核潜艇

    7月底,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两位美国海军官员在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会议上声称,潜艇是美国网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保护国家免受网络攻击,其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潜艇项目执行官、海军少将迈克尔贾巴利说:“它们具有一种令我们高度重视的攻击能力,在这方面,我不能说太多,只能说这类潜艇活跃于前沿阵地,在最高技术层面上积极地做着它们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两位海军官员还谈到水下无人航行器配合潜艇对敌方海域进行干扰或黑客行动,以扩大潜艇网络作战系统的能力。而“安纳波利斯”号核潜艇(USS Anna

    010

    从电子战到生物战?俄罗斯在黑海港口部署海豚“防线”,可识别水雷和敌方潜水员

    大数据文摘出品 据卫星地图报道,俄罗斯已经在黑海的克里米亚港口部署了训练有素的海豚。 卫星图显示,俄罗斯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港的入口处放置了两个海豚“防线”,这些海豚是2月份被部署到那里的,也就是乌克兰冲突开始的时候。 塞瓦斯托波尔港是俄罗斯海军在黑海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它使俄罗斯得以进入乌克兰南部边境,包括敖德萨的重要港口。 分析人士表示,这些海豚的任务可能是反潜水作业,防止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潜入水下破坏俄罗斯军舰。 海豚进行反潜水作业?其实这并不稀奇,驯化海豚进行军事用途从冷战时期就开始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