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同比增长5.6%,出货量达到4090万只。 据悉,在4090万只智能穿戴设备中,智能手环出货量为1550万只,降低23.8%,智能手表为2540万只,大涨37.9%。 具体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出货量同比增长2.6%达800万只,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腕带设备厂商,在第二季度拿下了19.6%的市场份额。 Canalys表示,小米二季度成为全球最大可穿戴腕带设备厂商主要得益于小米手环6的发布,为小米带来了极高的销量。 将来成为市场上的赢家还是输家,取决于能否提供尖端的健康追踪功能,能否为用户提供有用的数据和实用的健康信息。 编辑:芯智讯-林子 来源:Canalys、快科技
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若与手机等物件儿同质化太严重,技术再强也难以维持用户粘性。 此前,IDC也曾对国内智能穿戴设备的销量进行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台(2014年出货量约4149万台),市场产值将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毕竟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绝对离不开的物件儿,而智能穿戴设备唯一具备的优势仅“便携”一点,在有“替代产品”的情况下,智能穿戴产品并不能真正的发挥效用,最终的归属多是装饰或是玩具一类。 “基本的智能穿戴设备最初都只能计步,但现在逐步进化成多功能设备,集多种健身和健康功能于一体,增加了智能手机通知。这足以模糊多数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界限,导致第一代智能手表甚至不如多数健身手环好用。 与此同时,智能穿戴设备也在进步。健康和健身仍是重点,可一旦这些设备与蜂窝网络连接,预计就将提供独特的应用和通信功能。这也将解决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将这些设备从智能手机上解放出来,创造独立体验。”
代金券、腾讯视频VIP、QQ音乐VIP、QB、公仔等奖励等你来拿!
目前市场上可穿戴设备形态多种多样,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等,功能也因设备形态及应用场景不尽相同,其中计步功能是智能穿戴设备最常见、最基础的功能之一。 但目前智能穿戴设备缺乏一套业界认可的计步评价标准,导致以步数为前提的距离、卡路里计算功能受影响,因此准确的评测标准及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2019年11月18日,软件绿色联盟标准评测工作组正式发布《智能穿戴设备计步评测标准》初稿,该标准描述腕戴式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计步功能的测试环境、测试指标、测试方法,适用于指导智能穿戴厂商、第三方评测机构对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计步功能的评测 计步上报时延:从运动开始到步数显示在穿戴设备上的时间。 关于《智能穿戴设备计步评测标准》测试方法等更多内容. ·END·
既然在当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难以在短期内寻求技术上的突破,那么不如在创意设计方面下足功夫,或者说走轻奢化路线,也许“钱”景光明。 前不久,苹果刚刚获批的新专利曝光,内容关于如何打造一款智能戒指。 这是不是意味着,苹果将引领智能可穿戴设备走向轻奢化? 一、自嗨型产品败下阵来,可穿戴行业即将洗牌 根据《201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穿戴行业数据报告》显示,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 根据IMS报告研究,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有望在2016年达到1.71亿的出货量,而2011年出货量仅为0.14亿。 从这一最新数据来看,智能可穿戴的市场的普及度正在迅速上升。 但是要形容可穿戴设备在过去两年多的表现,用“乱世”一词并不为过。市场上大部分外设主要是针对手腕佩戴的产品,包括各种智能腕表、健身传感器等,但是品类繁杂,功能五花八门。 从行业来看,无论是2015年的CES还是IFA,智能穿戴设备都成为了展会最大的亮点,其风头远超智能手机和各类平板产品。 不少圈内人士将之称为行业探索期。在这一阶段,产业生态以及消费习惯在逐渐形成。
近年来,智能穿戴设备的话题度已大不如从前。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不过是该市场迅速发展的“沉淀期”。最近,高通再次升级了其智能穿戴平台的解决方案,推出了Snapdragon Wear 2100。 如果说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离不开手机,那么搭载智能穿戴处理器的设备将直接脱离手机而单独联网,尤其是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 体积的缩小让以后的产品多样化变成了可能,Snapdragon 2100锁定的市场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儿童与老人追踪器、运动表、智能头戴设备等。 ? 目前,LG正在开发一款基于Snapdragon 2100的新款智能手表,在高通的新闻发布会上,LG可穿戴部门主管大卫·杨(David Yoon)表示:“在过去的2年里,LG和高通技术密切合作,在可穿戴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更强大的芯片推出之后,今年的智能穿戴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路线。新的智能穿戴产品将拥有独立的网络连接以及更长的续航时间。 镁客网
虽然视频流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来源,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低照度环境(如夜间驾驶),其提供上下文的能力可能具有挑战性,而且它们具有高度的隐私侵扰性。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智能手表的被动感应来对驾驶环境的要素进行分类。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获取的多模态数据可以在真实世界的驾驶场景中提供情境,并为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更好地共享自主权和隐私意识的驾驶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铺平道路。
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数据 我们得出了这几点 2012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自此打开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大门。 众所周知,这几家公司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产品都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 通过这个排名来看,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地位还是足够稳当的。 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 消费者有话要说 时至今日,除了已经在人们视野中出没多次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智能服装、智能跑鞋等可穿戴设备也是常常见诸网页报道中。 智能可穿戴设备应与物联网相结合,将“智能性”落实到位 纵观整个市场,除了VR头显等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主流功能还是生理数据的的监测、通话等。 ,可穿戴设备市场面临可持续增长的挑战,尤其是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
人工智能与可穿戴结合:赋予设备智慧 设备本身不值钱,透过设备获得数据才是核心,任何可穿戴设备或其它智能设备,利用数据提升产品服务价值,通过运用物联网链接和数据将产品作为一种服务方式提供给客户。 可穿戴智能设备在给用户带来完美科技体验,人机交互至关重要,在当今时代,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会成为人的一部分,正在兴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作为传感器的载体,实现人、机、云端更高级、无缝的交互,实现情景感知,让可穿戴智能设备拥有 人工智能与可穿戴等智能设备融合带来全新的科技体验。 X等智能眼镜和各种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NAO等机器人、智能音箱和智能家电等智能硬件,利用其科大讯飞的“语音唤醒”功能,设定好语音指令,当设备处在休眠状态下,透过语音交互,可穿戴等智能设备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人工智能支撑可穿戴设备拟脑思考 可穿戴设备是物联网最大消费类产品,作为物联网领域一部分,联网、交互是可穿戴设备最基本功能,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后端支撑的人工智能、云端运算是可穿戴设备实现科技体验最大的核心支撑技术
尽管这些应用程序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但它们都通过操纵以下三个部分来实现联系人跟踪:a)使用个人设备来识别用户,同时设计一个安全协议来匿名化用户身份;b) 利用网络技术分析和存储数据;c) 利用用户设备上丰富的传感功能来检测用户之间的交互 我们关注两种与用户亲密的个人设备: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我们将讨论用于促进数据流的集中式和分散式网络方法。 最后,我们研究了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上的传感功能,以检测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接近度,并对这两个个人设备之间的接近度传感性能进行了比较。
在笔者所在的PICOOC团队,在设计第一款产品其实也考虑到这一层面。 、手环、手表……从宽泛的角度讲,没有必要要求可穿戴必须是能穿戴的,智能秤、水杯、插座……不都是“软+硬+云”的标配吗? 最近很多互联网大佬都卷入了可穿戴领域,以智能云或以开放云的形式。平台有利于资源的调动和整合,但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场缺乏统一游戏规则、各自为战的“独角戏”。 3、未来的“智”。 可穿戴是人工智能行业初级阶段的表现形态,虽然说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是存在一定差异性,比如,无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到何种形态,但决不会出现美国大片中的机器人取代人的意识,成为人类智能。 但有一点,所谓的人工智能应该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从而让人类逐渐解放双手或部分大脑。从这点看,初级阶段的可穿戴显然还任重道远!
处于聚光灯下的可穿戴设备,冰火两重天。全世界都被Google Glass、智能手表和健康手环这几样具有代表性的可穿戴设备所吸引,巨头寄予厚望,创业者寻觅机会,用户翘首以盼。 四、可穿戴设备前景明朗 IDC最新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很快成为主流,在今年底,全世界范围内将运送超过1900万个可穿戴设备,这是去年数量的3倍。 Juniper报告中2018年可穿戴设备存量数据是1.3亿台,与IDC差不多,可以说明数据的参考价值。其他机构预测不穷举。 专注于可穿戴设备的媒体戴客网的产品列表中,共有70款设备。 其中智能眼镜、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占据了近86%,价格低于2000元的产品超过68%。这个列表缺失了一些设备,但足以说明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繁荣,且价格并非都是Google Glass那么昂贵。 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短板已经被突破了。摩尔定律依然生效,Intel等芯片巨头面向可穿戴设备推出了Edison等更加小型和低能耗的芯片。
说到智能穿戴设备,目前广为消费者所知的是智能手表、手环以及智能眼镜。 因为缺乏使用功能上的刚性需求,大多数智能穿戴设备无法长期俘获用户青睐。 创新不足加剧同质竞争 目前,业界基本认可智能穿戴设备还未成熟的观点,不可否认的是,智能穿戴设备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同样的,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基于目前的软件服务能力,智能穿戴设备产品的竞争也已经白热化。 当智能穿戴设备不是强加给人们某个熟悉的附属品,而是已经同人体的“器官”融合,给人强烈的需求的时候,才是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爆发之时。 这种网络连接数量和类型的增长,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同时也让智能穿戴设备更智能。 可以预见,智能穿戴设备将会层出不穷,并且不断更新。
可穿戴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论证 前言 目前市场上智能穿戴设备联网功能区分四种分别是蓝牙、wifi、gps、gprs。 蓝牙路由器的关键优势 迄今为止,蓝牙设备受限于传输范围、可连接到一起的设备的数量、路由器以及远程控制的缺乏这三方面的因素。 蓝牙路由器可将您的蓝牙设备扩展到300米,穿透三堵墙;扫描功能每秒可达200设备;控制功能可达40设备 蓝牙手环设备的关键优势 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 智能手环作为目前备受用户关注的科技产品,其拥有的强大功能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其内置的电池可以坚持10天,振动马达非常实用,彩色屏阳光下依旧清晰可见。 简约的设计风格也可以起到饰品的装饰作用。 智能手环这种设计风格对于习惯佩戴首饰的用户而言,颇具有诱惑力。更重要的是,手环的设计风格堪称百搭。
可穿戴医疗监测设备 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极快,大量人群时常处于高压状态,研究表明,长期的压力和情绪异常容易导致人们生理上的不适,具体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加快以及汗液中化学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研发一款能够对人体生理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设备显得极为关键。 、呼吸频率以及相关的生理信号进行测试,通过无线的方式把相关的测试结果传输到手机APP端,实现人体状态的在线监测,仔细阅读后发现在医疗监测方面具有相关的研究基础,主要表现在:1、传感元件设计、制备以及测试工业机器人 附录:前期研究基础 1、 传感器微纳加工:上半年对传感器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学习,逐渐能够独立完成传感器设计、加工以及性能测试相关的工作,,近来,接触到该新型传感器时,第一反应竟然是实际切割一波,~ 文献中健康监测传感器采用的结构如上图 ,~ 能够改进的点:1、课题组在柔性电池具有相关的研究,后期可以作为备选的电源模块,具体如下图所示;2、提高AD采集模块采样精度,得到更加准确的测试结果。
问题描述 电源作为能量存储容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新能源汽车、手机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如何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电源输出电压的波动幅度,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的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是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核心要素;本推文对可穿戴设备相关的电源模块进行归纳汇总,并且附件中对BMS系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具体内容如下~ 图a表述为纽扣电池盒整体外观示意图;图b~c分别表述CR2032 图a表述小米充电宝整体结构图,主要包含外壳、电池、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源管理模块等;图b表述为市面上某款共享充电宝整体结构图;图c表述为电源管理模块整体示意图,能够对电池提供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以及温度保护等 ;图d表述为充电宝经常采用的锂电池,直径18mm,高度650mm;图e表述锂聚合物电池,容量和形状可以定制,具有能量密度高的特点,一般用于高档充电宝;图f为简易的锂电池充电模块,能够通过调节Rprog的阻值
4)-苹果应用开发人员应当明智地专注于手腕设备,并借此打入可穿戴应用市场。我们相信,在接下来五年里,智能腕带之类的设备将占据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70%。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能够与另外一台移动设备保持同步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永远不会成为用户的主要智能设备。在连接互联网时,可穿戴设备通常要以蓝牙为基础,依赖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其中一些类别的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上可以运行得更好。例如摄像头应用是谷歌眼镜等智能眼镜设备上的最佳配备,GPS导航非常适用于司机或步行者的腕部智能设备。但是电子书或许永远不会进入到可穿戴领域。 接下来几年,随着可穿戴设备更加主流,其他类别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眼镜、衣服等,将开始腾飞。 由于可穿戴设备将与智能手机保持同步,因此占据主导地位的智能手机平台将在可穿戴应用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
可穿戴式设备市场如移动追踪器、通知装置、智能手表及头戴式显示器等,在2013年开始起飞。 市场成长动能可望拉升今年出货量达4千8百万台,根据NPDDisplaySearch可穿戴式设备市场及预测报告显示,随着各厂商陆续推出以及消费者的采用知觉提高,预计于2015年可穿戴式设备市场将达到全球9 可穿戴式设备种类繁多,NPDDisplaySearch在可穿戴式设备市场及预测报告中主要分为三大类:智能手表(SmartWatch),配戴式追踪装置(ActivityTracker)与头戴式装置(HeadMounted ;在芯片处理器的需求也是如此,这也是NPDDisplaySearch提醒穿戴式智能显示设备的供应链厂商在进行产品规划与开发时可以由智能手机与平面显示器产业所借镜参考的。 ;并将结果显示于可穿戴式设备市场与预测报告,其中一项”预计在未来一年内将会购买的可穿戴式设备”的智能手机持有者当中,中国大陆的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最为强烈,如图二所示,在中国大陆目前已经持有智能手机的消费者中
真正的市场仍在摸索阶段 2013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镜,令人眼前一亮,随后,一些可穿戴设备也渐渐的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到了2014年,苹果Apple Watch的推出成为了引爆智能穿戴市场的那一根导火索 ,一时间,智能手表、手环、眼镜、项圈等五花八门的产品纷纷亮相,可穿戴设备开始悄然走红。 当前,在火热过后,可穿戴设备的续航差、功能单一、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渐渐开始凸显,由此一来,“鸡肋”成了可穿戴设备的一个显著代名词,尤其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两个占领了绝大市场份额的产品。 其实,纵然目前的市场再火爆,可穿戴设备依旧处在一个摸索阶段,而2016年就是一个类似于洗牌的阶段,或者说是洗牌的征兆。在没有将用户需求落实到地之前,可穿戴设备市场都不能说真正的起来。 ? 在起步前,市场定位的脉要把准 截止到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可谓形式多样,不过,看着这一个个产品的宣传推广,我们应该能够发现,不管是何种产品,哪怕是一款智能内衣,其所注重的重点都在其智能的功能或是能够给人们带来的智能服务
尽管canalys等机构对可穿戴设备未来颇为乐观,预计今年智能手环的出货量将达到800万个,2015年将超过2300万个,到了2017年将超过4500万个。不过这些数据将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混在了一起。 尽管在一些专业市场例如旅游、物业、医院,手环还有一些用武之地,但这与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但基本可以判定,通用智能手环已死。 手环已死,可穿戴永生。除了前面提到的智能手表即将爆发之外,还有几个领域是可穿戴设备的机会: 1、眼镜可穿戴。 4、物体可穿戴。穿戴在物体上的智能设备,充分利用可穿戴的便携优势。与运动器材结合的运动追踪设备最为典型:网球拍跟踪器、高尔夫辅助教练器、运动员训练辅助腕带等产品已在普及。 穿戴在自行车的智能码表、穿戴在汽车上的OBD设备、穿戴在旅行背包上的运动摄像机,同样是物体可穿戴的应用。 即将召开的Google I/O大会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关于智能手表的惊喜。
本届CES,可穿戴设备将会是重头戏,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涉及的领域已经包括了健康、医疗、睡眠监测等多个领域,由此可见其发展实力不容小觑。 乍看上去,似乎确实都是人类平时穿戴物品的一个延伸,但纵观如今市面上的各种可穿戴设备,更多的只是为了智能而智能,可穿戴反而是依附于设备上的某一个属性。 不会,这又只是把一个电子设备做成手表的样子硬生生固定在了手上,与人们习惯的手表相差甚远。再比如智能眼镜、智能头盔、智能服装等等,目前来说更多体现的是电子设备的属性,而非穿戴属性。 还有,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价格昂贵不甚亲民,动辄几百上千美元,与其功能严重不符,在可用可不用的状态下,消费者当然会选择,不用。 如今,Intel、ARM等芯片大厂在不断研发推出针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级芯片,苹果、三星等消费电子界的大佬夜在不断跟进和升级主流的智能可穿戴产品,还有垂直细分领域如阿迪达斯、耐克在做针对运动的可穿戴产品
物联卡是基于运营商提供物联网专用号段的物联网通信业务,该业务支持短信、无线数据通信等基础通信服务。可用于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应用场景,如车联网、智能家居、穿戴设备、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环境监测和智慧农业等。
扫码关注云+社区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