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FHOG传统hog特征提取。FHOG

关于HOG特征(梯度统计直方图)简单介绍一下,首先是对原图进行灰度化(hog统计的是梯度信息,色彩几乎没有贡献),再进行gamma压缩和归一化(减轻光照影响)。然后进行统计,首先是统计每个cell(代码里用的是4_4)里的梯度(包括大小和方向,大小用来加权方向)统计直方图,再把几个cell合并成一个block,作为这个block的hog的特征,并对这个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进一步减轻光照影响。 合并成block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overlap一种non-overlap的,就是分块之间是否有重叠,各有优缺点,没有重叠速度快,但是可能由于连续的图像没有分到一个block里降低特征的描述能力,有重叠的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会带来运算开支加大。 如图,是一个11_9的图像,我们把橙色的3_3当作一个cell,统计其中的梯度方向并用幅值加权,假设我们分为9个方向,这样的话每个cell中可以得到9个特征,蓝色(2_2个cell)作为一个block,则每个block就会得到4_9=36个特征,这些特征是按照顺序串联起来的(保证空间特征),如果是overlap的话(边界不够一个block的舍弃),那么行方向可以有2个block,列方向也是有2个block,这样就会得到2_2_36=144维的一个特征,可以发现特征的维度还是很大的。

06

业界 | 微软提出基于程序图简化程序分析,直接从源代码中学习

选自微软研究博客 作者:Weiyang Liu等 机器之心编译 参与:路、刘晓坤 程序分析通常有两种方法,分别基于数理逻辑和自然语言理解。通过将程序表示成图结构,来自微软研究院和西门菲莎大学的研究者展示了一种结合二者的新方法,可以直接从源代码中学习,且更准确地查找已发布软件中的 bug。 过去五年,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给大量应用带来了变革,如需要理解图像、话语和自然语言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科学家而言,一个自然出现的问题是:计算机是否能够学会理解源代码。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因为编程语言的设计初衷就是被计算机

03

.Net+SQL Server企业应用性能优化笔记3——SQL查询语句

如果性能问题是出在程序上,那么就要根据业务对程序中的函数进行调整,可能是函数中的写法有问题,算法有问题,这种调整如果不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就要从架构上进行考虑,我们是不是应该使用这种技术,有没有替代的方案来实现同样的业务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经过跟踪发现,一个负责生成图表的函数存在性能问题,尤其是在压力测试情况下性能问题尤为严重。原来的图表生成是完全基于GDI+在Web服务器上根据数据进行复杂的绘图,然后将绘出的图片保存在磁盘上,然后在HTML中添加Img标签来引用图片的地址。现在使用GDI+会消耗大量内存和CPU,而算法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考虑修改架构,不使用GDI+ 绘图的方式,或者是使用异步绘图的方式。既然绘图会消耗大量的服务器资源,那么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将绘图的操作从服务器转移到客户端。使用SilverLight技术,在用户打开网页是只是下载了一个SilverLight文件,该文件负责调用Web服务器的Web服务,将绘图所需的数据获取下来,然后在客户端绘图展现出来。这样服务器只提供WebService的数据访问接口,不需要做绘图操作。

02

程序员怎样才能达到编程的最高境界

程序员怎样才能达到编程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绝对不是你去编两行代码,或者是几分钟能写几行代码,或者是用什么所谓的可视化工具产生最少的代码这些工作,这都不是真正的高手境界。即使是这样的高手,那也都是无知者的自封。 我认为,一个程序员的成长可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能熟练地使用某种语言。这就相当于练武中的套路和架式这些表面的东西。    第二阶段 此阶段能精通基于某种平台的接口(例如我们现在常用的Win 32的API函数)以及所对应语言的自身的库函数。到达这个阶段后,也就相当于可以进行真实散打对练了,可以真正地在实践中做些应用。   第三阶段 此阶段能深入地了解某个平台系统的底层,已经具有了初级的内功的能力,也就是“手中有剑,心中无剑”。    第四阶级 此阶段能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比较深层次的开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层次就可以说是进入了高层次。这时进入了高级内功的修炼。比如能进行VxD或操作系统的内核的修改。 这时已经不再有语言的束缚,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即使要用自己不会的语言进行开发,也只是简单地熟悉一下,就手到擒来,完全不像是第一阶段的时候学习语言的那种情况。一般来说,从第三阶段过渡到第四阶段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会难呢?这就是因为很多人的思想转变不过来。      第五阶级 此阶段就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上的问题了,而是能从全局上把握和设计一个比较大的系统体系结构,从内核到外层界面。可以说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到了这个阶段以后,能对市面上的任何软件进行剖析,并能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设计,就算是MS Word这样的大型软件,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也一定会设计出来。   第六阶级 此阶段也是最高的境界,达到“无招胜有招”。这时候,任何问题就纯粹变成了一个思路的问题,不是用什么代码就能表示的。也就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此时,对于练功的人来说,他已不用再去学什么少林拳,只是在旁看一下少林拳的对战,就能把此拳拿来就用。这就是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这时,Win 32或Linux在你眼里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每一个阶段再向上发展时都要按一定的方法。第一、第二个阶段通过自学就可以完成,只要多用心去研究,耐心地去学习。 要想从第二个阶段过渡到第三个阶段,就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有一个高手带领或公司里有一个好的练手环境。经过二、三年的积累就能达到第三个阶段。但 是,有些人到达第三个阶段后,常常就很难有境界上的突破了。他们这时会产生一种观念,认为软件无非如此,认为自己已无所不能。其实,这时如果遇到大的或难 些的软件,他们往往还是无从下手。 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程序员都是在第二、三级之间。他们大多都是通过自学成才的,不过这样的程序员一般在软件公司也能独当一面,完成一些软件的模块。       但是,也还有一大堆处在第一阶段的程序员,他们一般就能玩玩VB,做程序时,去找一堆控件集成一个软件。 现在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软件人才现在是一个橄榄型的人才结构,有大量的中等水平的程序员,而初级和高级程序员比较少。而我认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都是 初级的程序员,中级程序员很少,高级的就更少了。所以,现在的人才结构是“方塔”形,这是一种断层的不良结构。而真正成熟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平滑的三角 形结构。这样,初级、中级、高级程序员才能充分地各施所长。        一般对于一个问题,初级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考虑这个问题的方法绝对是不同的。比如,在初级程序员阶段时,他会觉得VB也能做出应用来,且看起来也不错。 但到了中级程序员时,他可能就不会选择VB了,可能会用MFC,这时,也能做出效果不错的程序。 到高级程序员时,他绝对不是首先选择以上工具,VB也好,VC也好,这些都不是他考虑的问题。这时考虑的绝对是什么才是具有最快效率、最稳定性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软件和别的产品不同。比如,在软件中要达到某个目标,有n种方法,但是在n种方法中,只有一种方法或两种方法是最好的,其他的都很次。所以,要做一个好的 系统,是很需要耐心的。如果没有耐心,就不会有细活,有细活的东西才是好东西。我觉得做软件是这样,做任何事情也是这样的,一定要投入。 程序员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想的就是“我就是程序,程序就是我”。这时候我要做一个软件,不会有自己主观的思路,而是以机器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也就是说,就是以程序的思考方式来思考程序,而不是以我去设计程序的方式去思考程序。这一点如果不到比较高的层次是不能明白的。 你设计程序不就是你思考问题,然后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程序吗? 其实不是的。在我设计这个程序的时候,相当于我“钻”入这个程序里面去了。这时候没有我自己的任何思维,我的所有思维都是这个程序,它这步该怎么走,下步 该怎么走,它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动这个部分的时候,别的部分是否要干扰,也许会动一发而牵全身,它们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的? 也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