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ERP系统的效益评估与应用价值

1 引言 如何获取ERP的企业价值是ERP实施应用的核心问题,传统的实践和研究活动主要关注ERP的实施过程,然而持续改进确是获取企业价值的ERP生命周期的“长尾”。克里斯安德森在其《长尾理论》一书中揭示了传统需求曲线中过去常常被忽视的那条无穷长的尾巴所带来的巨大财富,而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ERP领域。所有ERP系统实施方法论的最后一个阶段都是一个长长的尾巴,称为“持续改进”,并且被认为是企业获取价值的根本保障。 然而,由于ERP项目的阶段性特征,ERP实施顾问通常在系统上线之后就结束实施项目,将“持续改进”留给企业客户,而企业用户在该领域知识匮乏,因此往往使持续改进这个“长尾”被人所忽视。当人们质疑ERP企业价值的时候,“没有进行持续改进”常常成为一个不需要负责任的借口。ERP持续改进是一个伴随ERP应用的长期过程,因此本文认为ERP持续改进需要与ERP实施有一个明显的阶段划分,对于多数企业来讲,实施项目的结束,仅仅完成了企业管理重塑的80%,这80%更多的是ERP系统的共性特征,而真正体现和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部分是在共性特征上的个性特征的塑造,虽然只有20%,但确实企业价值创造的“长尾”。 由于ERP持续改进的长期性和个性化特征,这就使得这一过程更难于管理和操作,方法之一就是设定阶段性的效益目标和持续改进的关键活动。很多学者就ERP冲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管理和经济角度,提出了许多定性、定量的评估方法,多数ERP效益评估重点关注ERP的投资回报,更关注外在的结果;王惠芬提出ERP系统实施应用过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趋同理论,使得ERP效益评估进一步关注企业内部,其著作中提出的“成熟度模型”强化了过程思想。然而,该理论中仍将研究重点放在实施过程,并且企业管理模式的辨识的可操作性不强。 与传统信息系统相比,ERP具有更高的战略地位,不仅提供基本的信息工具,而且在企业范围内建立起新的管理模式,逐步成为数字企业的核心。因此,面向持续改进的ERP效益评估,不仅要突出ERP的阶段性效益,更要反映出企业在管理模式变化,在重塑企业DNA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能够具有较强的阶段对比性,以及良好的方向导向性。 2 持续改进的特点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大量有关ERP持续改进的文献后,认为目前国内的ERP持续改进工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2.1 持续改进的反复性 ERP的持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分析、修正。针对模块的应用首先要做两项工作:一方面要使已经上线的模块能够更平稳的运行,扩大企业效益;另一方面是对系统已有但尚未应用的功能进行深度的应用。因为ERP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上线部分其实只是基本功能的基本应用,相对于系统本身具备的全部功能还差得很远。同时还有一些业务不能直接满足,可能需要做一些开发。对功能深入应用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要综合系统的功能,对已经在系统或者没有在系统中运行的流程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两者之间的运行差异,找到系统功能可以增强的点;再次,综合系统功能设计新方案;最后,调整运行方式并实施。 2.2 持续改进是对管理的不断提升 ERP实施的主要目的是系统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规范企业流程,使企业获得效益。所以如何评估ERP的效益,成为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课题。在ERP解决方案中对企业的愿景进行了描述,而企业的高层应该定期以此为标准,对整套ERP系统进行评估,确保系统的总体运行与系统运行的目标相一致。持续改进是对管理提升的支撑,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业务的变化,同时企业对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诸多因素导致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组织、流程等方面的调整,相应的,系统要能支撑这样的变化。管理提升与系统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系统应用的深化同样可以促使管理水平的提升。比如系统里的平衡计分卡功能,要求企业的绩效体系有非常高的水平,这是一个管理与IT应用相互交融不断循环的过程。 2.3 持续改进是技术和业务趋同的过程 持续改进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保持系统与业务需要相匹配的过程。企业高层应该认识到,ERP项目组不单单是一个项目小组,同时也是一个企业业务运作小组。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维护系统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系统是否能够很好的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并同时提出业务流程优化和改进的建议。一般来说,ERP项目小组由企业各业务部门骨干和信息技术部门的人员组成,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来自业务部门的成员还是来自信息技术部门的成员,都对企业的业务和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最清楚如何使系统和业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这批ERP冲项目小组的骨干成员都需要保留下来,只有他们才能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更好地使系统支持业务的发展。同时企业内部的信息主管在ERP项目完成之后应该重新考虑信息

01

浅析企业ERP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之路

通过这篇文章,只是想根据本人的所见和理解,来简单描述一下,那些企业ERP从业人员或者是ERP工作者,在职业发展上所处的三个层次。 首先来看一个比喻,我们知道车子和人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开车来赚钱。比如出租车司机,如果他们不开车就没有收入;第二种,车子只是一个工具。开不开都不影响收入,车子坏了,可以坐公交,照样上班赚钱而不影响收入。 企业员工与ERP的两种关系 第一种、靠ERP吃饭的 也就是要通过提供有关ERP管理系统的产品、培训、咨询、实施或者服务来取得收入,比如ERP厂商、ERP咨询实施商,还有就是企业的负责ERP系统正常运转的IT部或者信息部员工,这些人的工作如果离开了ERP,或者ERP方面的业务不精,收入上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工作能否保住都是个问题。在企业的这类人我们暂且称之为企业的ERP工作者。 第二种、ERP只是工作中的一个工具 比如企业各业务部门的用户,他们没有了ERP管理系统照样能开展工作,只是不太方便罢了,ERP管理系统对他们的收入影响不是主要的。 企业ERP工作者的三种类型 这篇文章重点要讨论的,就是企业ERP工作者的三种工作状况。 第一种、ERP硬件系统的技术支持人员 其工作就是要保证企业硬件网络系统的正常运作,比如网络要畅通、服务器不当机、用户电脑能正常使用。如果出问题了,就赶紧去修护,修好了大家高兴,修不好就真的要“挨踢”了。这些员工往往在企业里面挺受气的,也经常觉得自己在企业里面没有什么地位,待遇也一般般,抱怨也很多,还经常感觉吃力不讨好。 第二种、ERP软件系统的技术支持人员 这种人的特点是对数据库以及软件开发比较熟悉,对ERP软件系统比较熟悉,业务部门有不会用的,可以打开系统给他们做培训,领导需要修改一下报表的格式,他们可以把报表模板做出来。如果企业的管理系统是自己开发的,那么这些人还要经常进行Bug修护以及系统的升级。 这第二种人因为本身管理功底一般,偏重于技术层面,对ERP应用很少提出创新的思路,所以在很多方面跟第一种人差不多,在企业干的很辛苦,也很难得到领导的提拔和厚待。 第三种、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领军人物 这种人的典型特点,就是ERP的理论功底非常深厚,对本企业的业务运作也很熟悉,有丰富的管理实战经验,能通过ERP系统来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属于方案提供型人才,能够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进行总体部署,能够领导企业通过信息化战略带来很明显的效率和效益的改善,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首席信息官,也就是CIO,企业信息化的水准跟这类人的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人在企业是很受老板重视的,待遇和地位都很高。曾听一位朋友说,他们企业的老板曾开价年薪40万来高薪聘请一位这样的信息化领军人物,好像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在企业里面的人际关系比较好,有较高的威望,大家信赖和支持他。因为本身ERP能力比较强,可以提供高质量的ERP应用解决方案,再加上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可以确保方案的执行到位,因而他们就可以成就自己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领军人物。 就目前来说,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在企业里面多的是,而第三种人就如凤毛麟角了,所以在企业折腾ERP的你,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次上呢?

03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