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Android文件系统的结构及目录用途、操作方法 整理「建议收藏」

android源码编译后得到system.img,ramdisk.img,userdata.img映像文件。其中, ramdisk.img是emulator的文件系统,system.img包括了主要的包、库等文件,userdata.img包括了一些用户数据,emulator加载这3个映像文件后,会把 system和 userdata分别加载到 ramdisk文件系统中的system和 userdata目录下。因此,我们可以把ramdisk.img里的所有文件复制出来,system.img和userdata.img分别解压到 ramdisk文件系统中的system和 userdata目录下。 2、分离android文件系统出来 system.img,ramdisk.img,userdata.img映像文件是采用cpio打包、gzip压缩的,可以通过file命令验证: file ramdisk.img,输出: ramdisk.img: gzip compressed data, from Unix, last modified: Wed Mar 18 17:16:10 2009 Android源码编译后除了生成system.img,userdata.img之外还生成system和 userdata文件夹,因此不需要解压它们。Android源码编译后还生成root文件夹,其实root下的文件与 ramdisk.img 里的文件是一样的,不过这里还是介绍怎样把 ramdisk.img解压出来: 将ramdisk.img复制一份到任何其他目录下,将其名称改为ramdisk.img.gz,并使用命令 gunzip ramdisk.img.gz 然后新建一个文件夹,叫ramdisk吧,进入,输入命令 cpio -i -F ../ramdisk.img 这下,你就能看见并操作ramdisk里面的内容了。 然后把Android源码编译后生成的system和 userdata里的文件复制到 ramdisk/system和 ramdisk/userdata下。这样就得到一个文件系统了。 3、使用网络文件系统方式挂载android文件系统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nfsroot目录,再建立/nfsroot/androidfs目录,把刚才的android文件系统改名为androidfs,并链接到/nfsroot/androidfs 4、android内核引导文件系统 android内核挂载/nfsroot/androidfs之后,根据init.rc,init.goldfish.rc来初始化并装载系统库、程序等直到开机完成。init.rc脚本包括了文件系统初始化、装载的许多过程。init.rc的工作主要是: 1)设置一些环境变量 2)创建system、sdcard、data、cache等目录 3)把一些文件系统mount到一些目录去,如,mount tmpfs tmpfs /sqlite_stmt_journals 4)设置一些文件的用户群组、权限 5)设置一些线程参数 6)设置TCP缓存大小 5、操作android的一些方法 您应该已经知道,Android 的核心作业系统是Linux (现在用的版本是2.6.25)。因此内部的档案系统,与系统目录等,也和Linux 脱不了关系。要如何观察这些系统目录,到底藏了什么秘密呢? 在Eclipse 环境中,你可以用DDMS 来观察。不过这个DDMS 在我的电脑上的执行速度,实在太慢了。我个人的偏好是,直接用adb shell 来观察。 启动adb shell 的用法如下: 1). 在Windows 中,开启一个命令列视窗(或执行cmd.exe 这个程式) 2). cd <android-sdk-install_path>/tools 3). adb shell 当你看到这个# 提示字元时,就表示你已经进入模拟器的系统。接下来,你就可以用Linux 上的指令来浏览这些目录。像是 cd, ls, pwd, cat, rm 等等。 这里面,有几个目录是和Android 相关的,特地将他整理下来,供你参考。

03

Initramfs_正在生成initramfs

一、initramfs是什么 在2.6版本的linux内核中,都包含一个压缩过的cpio格式的打包文件。当内核启动时,会从这个打包文件中导出文件到内核的rootfs文件系统,然后内核检查rootfs中是否包含有init文件,如果有则执行它,作为PID为1的第一个进程。这个init进程负责启动系统后续的工作,包括定位、挂载“真正的”根文件系统设备(如果有的话)。如果内核没有在rootfs中找到init文件,则内核会按以前版本的方式定位、挂载根分区,然后执行 /sbin/init程序完成系统的后续初始化工作。 这个压缩过的cpio格式的打包文件就是initramfs。编译2.6版本的linux内核时,编译系统总会创建initramfs,然后把它与编译好的内核连接在一起。内核源代码树中的usr目录就是专门用于构建内核中的initramfs的,其中的initramfs_data.cpio.gz文件就是initramfs。缺省情况下,initramfs是空的,X86架构下的文件大小是134个字节。

02

Linux操作之存储空间和目录相关

Linux中swap与memory。对于memory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机器的物理内存,读写速度低于cpu一个量级,但是高于磁盘不止一个量级。所以,程序和数据如果在内存的话,会有非常快的读写速度。但是,内存的造价是要高于磁盘的,虽然相对来说价格一直在降低。除此之外,内存的断电丢失数据也是一个原因说不能把所有数据和程序都保存在内存中。既然不能全部使用内存,那数据还有程序肯定不可能一直霸占在内存中。当内存没有可用的,就必须要把内存中不经常运行的程序给踢出去。但是踢到哪里去,这时候swap就出现了。swap全称为swap place,即交换区,当内存不够的时候,被踢出的进程被暂时存储到交换区。当需要这条被踢出的进程的时候,就从交换区重新加载到内存,否则它不会主动交换到真实内存中。

06

busybox配置telnetd

busybox配置telnetd的问题 进入busybox源码文件夹,选择telnet,telnetd.后确保在ramdisk的sbin文件夹下存在inetd和in.telnetd或telned。在ramdisk中的mnt/etc文件夹中,确保存在文件fstab,service,inetd.conf,passwd文件确保fstab文件里存在none /dev/pts devpts mode=0622 0 0这一行确保services文件里存在 telnet 23/tcp 这一行确保inetd.conf中存在 telnet stream tcp nowait root /sbin/in.telnetd in.telnetd 确保passwd文件里存在root::0:0:root:/:/bin/sh,表示没有password的root帐号在kernal的代码中,通过makemenuconfig,在Character devices中选中Unix98 PTY support 在File systems中选中/dev/pts file system for Unix98 PTYs 退出后make zImage就可以在ramdisk的启动文件mnt/etc/init.d/rcS中,在mount –a的后面下一行添�inetd,使系统启动的时候就载入telnetd服新建inetd.conf文件,内容例如以下: # telnetstream tcp nowait root /usr/sbin/telnetd 执行inetd inetd.conf 在网上google了一天,终于能够确定要使用telnetd,内核必须配置下面项: dev/pts file system for Unix98 PTYs Unix98 PTY support (256) Maximum number of Unix98 PTYs in use (0-2048) 可我使用的2.6.14.1的内核,make menuconfig根本找不到这些配置项!那么内核是否支持这些选项呢?cat /proc/filesystems发现已支持devpts文件系统,那么uinx98 pty呢?查看内核的Kconfig和Makefile文件,发现仅仅要CONFIG_UNIX98_PTYS=y就会编译支持devpts文件系统和unix98的功能。而选择了嵌入式CPU内核会默认CONFIG_UNIX98_PTYS=y。所以我的内核已经支持telnet。 fstab文件里也载入了devpts文件系统: devpts /dev/pts devpts defaults 00 inittab文件里也指明了telnet的动作: tty0::askfirst:-/bin/sh 为什么还不行呢?困惑!后来细致想想,应该是设备文件节点的问题。我在开发板上移植2.6内核和驱动时一直没有使用devfs。由于devfs尽管方便,但同一时候也阻止了对设备文件节点的了解,且2.6内核已放弃了devfs。那么使用telnet应该创建那些文件节点呢?devpts会在/dev/pts下自己主动创建节点,还有什么呢?google了一会没有答案。后来忽然想起Kconfig文件里好象些说明,再去看一看,原来是这样: A pseudo terminal (PTY) is a software device consisting of two halves: a master and a slave. The slave device behaves identical to a physical terminal; the master device is used by a process to read data from and write data to the slave, thereby emulating a terminal. Typical programs for the master side are telnet servers and xterms. Linux has traditionally used the BSD-like names /dev/ptyxx for masters and /dev/ttyxx for slaves of pseudo terminals. This scheme has a number of problems. The GNU C library glibc 2.1 and later, however, supports the Unix98 naming standard: in order to acquire a pseudo terminal, a process opens /dev/ptmx; the number of the pseu

03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