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用AI、脑电波作曲?这场央音博士毕业生音乐会厉害了!

AI算法、脑电科技、ChatGPT……将最前沿的科技运用到音乐领域会有哪些惊喜?

5月4日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毕业音乐会,2020级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的三位博士栾家、张渊、孙宇明通过多首独具匠心的音乐作品,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与脑科学技术在音乐创作与表达上的无限可能。

“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创建于2019年,这是我们系成立以来,第一次公开演出的博士毕业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教授李小兵介绍说,“三位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的博士毕业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了很多人工智能的技术,运用在了电子音乐的创作当中。这场音乐会也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展示出了我们年轻作曲家的新风貌。”

本场2020级电子音乐作曲专业博士毕业生音乐会上,三位博士分别展示了自己的四部创新性的作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脑科学技术融入音乐创作,探索了情感反馈、共情算法、机器视觉、红外体感控制等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区别于传统音乐会按照既定乐谱演奏曲目,本场音乐会上的演奏很多是即兴的。“我的作品是把脑电科技和人工智能相结合,融入到创作与欣赏的全流程当中。”2020级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张渊带来了四部作品,其中,《观己》和《云间虹霓》都用到了脑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云间虹霓》,随机选出一名观众与演奏者一同戴上脑电波采集设备,“他们两位的脑电波会传输到电脑当中去,根据脑电波的计算结果,会知道听众和演奏者的一个共情的趋势,这个趋势就会生成下一段音乐,演奏者再根据生成的音乐,配合进行现场的即兴演奏。”张渊说。

这对于演奏者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张渊特别邀请了民乐系的博士王楚婷助阵。演出过程中,王楚婷头戴脑电帽,与即兴选出的观众的脑电波生成的音乐一起,完成了演出。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演奏的王楚婷来说非常特别,“每一次的演出都不一样,甚至排练都会不同。”王楚婷表示,“演奏者和观众产生一种碰撞,这种感受能即时反馈给演奏者,我基于这种碰撞的结果做出一些调整。演奏的过程完全是实时性甚至是唯一性的,演奏者的状态不同,演出的音乐都不一样,这种参与感是前所未有的。”

“有很多人工智能专家跟我们一起在研究新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上来。这场音乐会全面展现了最新的应用成果,这些技术未来一定会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上。”李小兵表示,“可以说,这场音乐会标志着电子音乐作曲已经步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与最前沿的科技结合,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未来的音乐有无限可能性。”

摄影/张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505A06LIR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