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老百姓身边的黑科技之“住” |20项节能技术实现100%节能、减排

像造飞机一样造房子,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融入房屋建造领域、打造“被动式建筑”……十年前,这些词听上去还像是天方夜谭,现如今,这些科技却都已经变成了现实:装配式技术让高楼大厦短期内平地起不再是梦,数字技术让房子像电子设备一样充满高科技,“被动式建筑”让老百姓不用开空调照样能过个舒服的夏天。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在重大工程、公共建筑领域表现亮眼,而且推动了居民住宅的建设和更新,让老百姓住得舒适又经济。

去年10月,北京市首个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的零碳建筑——光熙门北里29号楼在朝阳区亮相。该建筑由一座建成于1987年的既有公共建筑改造而成,整体建筑采用砖混结构,建筑高度为8米。项目采用了20项国际先进零碳技术、比传统非被动式公共建筑节能60%以上、通过光伏发电甚至可实现建筑全年负能源消耗。

据北京住总集团技术开发中心党支部书记龚海光介绍,改造过程中,项目采用高性能非透明围

护结构保温技术、高性能门窗技术、无热桥处理措施、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建筑气密性措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及建筑电气化七大类、二十项节能技术,将建筑本体的能耗降至改造前的66%,同时设置多种形式的光伏设施,使建筑全年耗电量与光伏全年发电量达到平衡,最终实现100%节能、100%减排。

“我们将‘光伏发电,电车储电,直流供电,柔性用电’相结合。通过屋顶单晶硅光伏板,并结合立面的BIPV光伏系统实现直流发电,利用直流电向室内直流用电设备供电,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考虑特殊情况,接入市政电力,当连续阴雨天或光伏用电不满足时使用市政电力,在光伏发电量较高时将多余电量并入市政电力,实现建筑的柔性用电。”龚海光介绍,这座建筑的太阳能光伏板面积515平方米,每年发电量约56000度,项目全年预计总用电量约为54000度。按综合电价为1.2元/度计算,每年电费可节省64800元。通过零碳改造显著降低了后期运营成本。

在光熙门北里29号楼,整个楼里找不到灯的开关,这是因为这里采用的是智能照明系统,人们可以通过手机APP和智能化系统控制和调节灯具的开关、亮度与色温。建筑的机房内虽然有

一个个圆形的“大灯”,但却没有接电源,而是通过折射、反射阳光,将室外光线引入室内,不仅节能,而且比电灯更自然、更柔和。“我们采用导光管(光导照明系统),利用高反射的光导管,将阳光从室外引进到室内,不仅可以穿越吊顶、覆土层,还可以拐弯延长绕开障碍,将阳光送到任何地方。这是一种绿色、健康、环保、无能耗的照明产品。”龚海光介绍。此外,项目还采用了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保证室内气流组织的定向流动及舒适性。

超低能耗技术在焦化厂公租房项目里也有充分展现。由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承建的朝阳区垡头地区焦化厂公租房项目是北京市第一批超低能耗示范项目,也是国内首批高层超低能耗建筑。据城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超低能耗的秘诀就隐藏在建筑的门窗、外墙和新风系统中。建筑室内外空气交换的最关键部分是门窗,该项目选用的门窗导热系数不到普通断桥铝门窗导热系数的三分之一,保温效果非常好。同时,建筑采用了14厘米厚的外墙保温层,相当于给房子裹了一件厚实的“外套”。

至于通风问题,城乡集团项目团队在建设中研发出一套新风及地道风系统,室外空气会经地道风循环后再进入新风系统。冬天时,新风系统通过蓄热装置把热量截住,凉空气被抽进来时会提前预热,提升室内温度;夏天时,新风系统则发挥制冷功能,把凉空气吹到屋子里,最终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据了解,整个项目建筑面积超过2.8万平方米,一个采暖季需约87吨标准煤炭。按照每公斤煤炭产生2.7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项目所含的三栋建筑可减少240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700个成年人一年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供图/北京住总集团技术开发中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谭卫平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508A00SLH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