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出海“新三样”技术革命如何加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朱玥怡)近年来,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不断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科学突破到产业应用,出海“新三样”的技术革命如何加速?

12月27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在由能源基金会支持、科学交流公益平台《知识分子》主办的新能源科学论坛2023上,来自储能、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的多位企业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会根表示,公司主要从事固态电池的研发。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但目前材料创新、设备创新与工艺创新等还有待增加。

俞会根表示,一项科学技术进入工程化后直至形成一代产品,大概会花费10年时间,其间将涉及各个环节的众多问题,例如材料、工艺、装备。他表示,一定要耐住寂寞减持下去,寻找解决方案。他同时提到,创新极为重要,但也需要成本。从产品的角度,可靠、性价比与普适性或是更重要的衡量维度。

纬景储能副总裁谷雨同样表示,技术的进步是周期性的,有其规律,企业需要思考是否不断迭代就是最终追求的目标。他表示,公司所从事的液流电池这一技术本身较锂电池进入国内晚一些,商业化与产业化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目前企业的重点在于将技术打磨得更成熟,让产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随着产品经历从实验室到小试线、中试线直至大规模生产的迭代,将对企业的制造水平与工艺能力不断提出挑战,也需要持续创新。

谷雨表示,对于储能电池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战与产业化障碍依然是降低成本。储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要与所服务的发电设施的寿命相匹配。通过产品迭代、通过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通过供应链的完善、通过不断提升量产规模,希望在未来三年左右通过全行业的努力,向度电成本0.2元目标进军,这将有助于储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让储能在整个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得到认可。

“创业很难,做新能源创业更难。”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吴凡表示,安全问题是新能源领域创业的重要挑战,企业需要实现规模、价格与安全性的平衡。他提出,新能源行业是一个有着高度技术壁垒、高度资金壁垒以及高度商业关系壁垒的行业,当创业团队中的大多数成员来自学术界时,在与大公司竞争时可能会存在知识盲区。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表示,科技的创新最终还是要走向商业化的应用,走向大规模的普及,能够有利于整个国家来实现双碳的目标。企业最为重要的是拿出社会需要的产品,技术是基础。但是技术形成社会最适用、最需要的产品,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投资公司慧眼识珠。

从事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地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研究的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章凯强表示,电池等领域从科研到产业的链条已经很成熟了,而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大尺度的新能源领域如何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则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涉及与更多学科、更多方面的融合。

据章凯强介绍,北京大学此前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研究院确立了 “智慧矿山”“地下清洁能源资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9大研究方向,深度对接鄂尔多斯的能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为国家乃至全球能源转型提供经验和范式。章凯强表示,希望通过与地方政府及地方企业的合作,完成较大尺度的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M2T2AhxQshokkOTzkkvThI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