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智能汽车的“眼睛”是如何替代人的?

与传统汽车不同,智能新能源汽车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如果没有驾驶员,仅依赖智能汽车的自身系统,那么汽车是如何替代人的眼睛、大脑、手和脚的呢?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解答这些问题,并重点介绍智能汽车的“眼睛”。

在深入探讨智能汽车的“眼睛”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人类驾驶员眼睛的功能。简而言之,驾驶员的眼睛主要承担着三个关键任务:检测障碍物、熟悉周围环境以及了解自身位置。在检测障碍物方面,这包括了识别行人、车辆等,不仅需要分辨前方的物体是人还是车,还需要大致判断与前方目标的距离。对于熟悉周围环境,这包括对环境的整体认知、识别交通标志、分辨交通信号灯以及清晰辨识车道线等。此外,了解自身位置不仅意味着知道大致的方位,还要求明确自己在车道中的具体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这些功能,智能汽车采用了相应的传感系统。车载传感系统由多个传感器组成,如上图所示。图中展示了其中最关键的几种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探测雷达等。这些传感器在智能汽车的感知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摄像头

摄像头在这里面可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传感器了,它可以为智能汽车提供道路场景的画面。所以凡是涉及识别的任务,都可以通过图像来实现。例如车辆识别。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的目标都用“方框”的形式在图中圈起来了,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目标还做了相应的分类(红色、蓝色等颜色的区分)。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当前最受欢迎的方法是深度学习。相信大家对深度学习并不陌生,它曾让机器人“Alpha Go”战胜了众多围棋高手,展现了强大的实力。深度学习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在复杂情况下准确地匹配目标事物。在围棋中,这表现为对棋谱的深度学习和应用;在智能汽车领域,则体现为目标识别。

通过深度学习方法,我们能够对一帧图片进行细致的分析,将其分解为多个特征层。每个特征层都由抽象化的特征向量表示。特征层的数量越高,对车辆和行人等目标的特征描述就越精细,从而提升识别效果。

除了实现行人、车辆的识别外,摄像头还承担着车道线、交通标志和红绿灯的识别任务。这些功能共同为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提供了关键支持。

二、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在探测道路目标距离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别。它通过发射多条激光线束(最多可达128条线),实现超过80米的辐射范围。随着车辆的行进,激光雷达将收集到的激光点云数据进行拼接,由于道路目标距离的不同,这些数据呈现出三维的凹凸感。通过这种方式,激光雷达能够感知周围环境,为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下图展示了激光点云下的道路场景结构图。

激光雷达主要功能是,感知具体目标的距离,完成对道路场景结构的构建,与图像功能形成优势互补(图像不具备测距功能)。

三、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于完成目标的测距任务。然而,与激光雷达不同的是,毫米波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来实现测距。这意味着毫米波雷达主要适用于对动态目标,如行人和车辆,进行测量。与激光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的优势在于其更远的检测距离。例如,大陆77赫兹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250米。因此,这种雷达在高速行进的车辆上表现最佳,特别是在高速公路等场景中。

四、精确定位模块

在普通汽车定位中,常用的手段是采用北斗定位系统。然而,这种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误差达到10米甚至更高。对于有人驾驶的车辆来说,这种精度配合驾驶人员的双眼判断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哪怕定位偏移只有10厘米,都可能导致车辆碰撞,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仅依靠北斗定位是不够的。

为了提高定位精度,通常采用差分北斗定位结合惯性导航系统的方法。这种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将定位精度提高至厘米级别,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更准确的定位信息。

五、V2X通信模块

智能汽车的“眼睛”功能主要依赖于车上的传感器来实现。在驾驶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盲区,即某些场景被遮挡住,无法直接观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引入了V2X通信模块。这里的“V”代表“Vehicle”,意为车辆,“2”与“to”同义,而“X”则代表“Everything”,即道路上的所有实体。通过将智能汽车与道路上的所有事物(包括其他车辆、道路基础设施、行人等)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起来,外界所有实体的状态都可以实时传递给本车。这样,所谓的盲区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这也是智能汽车的“眼睛”相较于人类眼睛的优越之处。

总之,传感器为车辆提供了丰富的环境感知信息,而V2X通信模块则通过无线网络将车辆与道路上的所有实体连接起来,消除了盲区问题。这种技术使智能汽车的“眼睛”能够实时获取外界所有实体的状态信息,从而为自动驾驶提供了更可靠的环境感知能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BkjljjFqhNaHu3eZ9NSxCG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