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股份管理 | 第279期:针对事业合伙人股权设置的案例

编辑:小杉

前面读的案例都是分钱不分股权的那些事情

一共学到了7种工具

现在我们来看看,针对事业合伙人股权的设置

我们先来看个案例

2012年年底,一档名为《罗辑思维》的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蹿红网络。

搭乘着信息时代的顺风车,罗辑思维在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时斩获了百万的粉丝,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说起《罗辑思维》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一对黄金搭档——主讲人罗振宇与策划人申音。罗振宇曾是央视财经谈话节目《对话》的制片人。

2008年,罗振宇从央视离职加入第一财经的《中国经营者》。2010年,罗振宇从《中国经营者》主持人的位置离开。

经历策划人和顾问角色的辗转后,罗振宇在2012年4月,与申音共同注册成立独立新媒公司。申音也是资深财经媒体人,曾任《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还曾是《创业家》的首任主编。

2012年12月21日,独立新媒公司推出的《罗辑思维》节目正式上线。然而,正当《罗辑思维》成了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奇迹时,2014年5月,传出罗振宇与申音分道扬镳的消息。

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相濡以沫的两个人相忘于江湖?让我们看看那一年独立新媒公司的股权结构,申音持股比例为82.35%;罗振宇持股比例为17.65%。

为什么为大众熟知的罗振宇占的是小股,不到1/5呢?道理很简单,申音与罗振宇虽然同为股东,其关系却更像经纪人和明星。申音举全公司之力去推罗振宇,颇像经纪公司与未红的演员,申音占大股,罗振宇占小股,自然是彼时最恰当的分配逻辑。

但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罗辑思维》这档视频以创始人都没有料想的速度火了,火了的《罗辑思维》将“独立新媒”推向一个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战略岔道口上:

继续做大自媒体,复制N个《罗辑思维》还是将《罗辑思维》从自媒体升级成为社群商业?

如果选择向左走老路,那么魅力人格的承载者罗振宇难免感到潜在价值被遏制;如果向右走升级到社群商业,那么对原有运营者申音的能力和心态必将带来巨大挑战。

在这个关键的节点,我们看到了股权结构的畸形带来的根本性矛盾。当大股东和小股东在公司战略方向选择上存在冲突时,理论上应该以股份比例作为最终的权力和利益分配依据。但独立新媒遇到的问题是,随着罗振宇影响用户的势能日益增强,公司的核心价值已经从申音转移到罗振宇身上,股权却依然握在申音手里。

价值贡献和股权结构的倒置,必然会引发两个人的分歧。而且,罗振宇个人品牌价值越大,希望获得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就会越大,双方矛盾的频次和强度会越高,走到分崩离析也是必然的结局。

2012年4月19日,罗振宇与申音共同成立独立新媒,开始了风雨同舟;

2014年6月17日,罗振宇与新搭档李天田,注册成立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7月4日,罗振宇彻底退出独立新媒股权结构,至此,罗振宇与申音的合作宣告解散!

罗振宇与申音可以说是千千万万散伙合伙人的典型,究其根源是创业初期,商业模式还在试错阶段,无论是战略方向,还是利益机制,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一旦股权结构凝固下来,但商业模式在不断调整,价值贡献在不同股东主体间转移,当大股东不能主动调整股东心态和股权结构以摆脱固化股权的桎梏时,裂痕就开始产生,并一步步扩大。

罗振宇和申音的分手应该是一场和平的战争,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两个人体面分手。

但现实中,又有多少合伙人合作终止,股权却依然牵扯不清,让股权失衡持续到操盘股东忍无可忍。于是,操盘股东移花接木,以注册新公司去转移合资公司资产,最后把一场股权纠纷恶化为刑事案件。

归根结底,股权是一门关于股东间“平衡”的智慧。“平衡”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所显现的面貌,是绝对的、永恒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暂时的、相对的静止。不平衡则不稳定,不稳定则不持久。

体悟到这些,创业者才会真正理解,创业之最难,未必是技术难题的突破,也未必是在模式试错路上的夜以继日,而是在不确定性面前,智慧地分配承载着权力与利益的股权,为股权结构预留以静制动的空间,并可以审时度势地动态调整。

明天我们再来看看1号店的股权案例……

听分享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ycFaQ7-ZAR8m8zYrufevp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