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为你喝彩》守护百万份健康 2024走近骨科医疗的破局者

一个普通医生一年能够做1000多台手术,一辈子大概做个两三万台。而现在有一种尖端技术,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就能帮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患者重获健康。河南省林州市,它是红旗渠的发祥地,也是个地处偏远县级市。三年来,有一个人多次从北京出发,往返于两地,目的是将北京最尖端的人工智能骨科医疗技术带到这片土地上,他就是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张逸凌。

百倍增长,他以先进技术拯救无数关节患者

膝关节置换手术属于骨科里难度最高的4级手术,是一个器官移植类手术,今天张逸凌所带来的是国内第一款人工智能+全髋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模拟软件,这项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手术方案。

患者今年76岁,住在山区,长年的劳作使他的膝关节磨损导致外翻,需要尽快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事实上,老人饱受病痛折磨已有六七年,由于手术技术难度高,在2021年以前,林州市的万方医院每年只能做五六十例,紧缺的医疗资源导致老人的手术计划一拖再拖。传统的关节置换手术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由于经验难以广泛普及,所以张逸凌团队才决定研发人工智能关节置换手术模拟软件。

通过精准的分割骨骼、规划手术点和截骨量,张逸凌团队成功提高了人工关节安放的精准性。更重要的是,它能自动计算假体覆盖率,智能匹配规格型号。这个AI三维模拟软件在术前规划上达到了专家级水平,可以说术前规划成功,手术就成功了一半。

通过人工智能关节置换手术模拟软件,主刀医生在术前就能够精准模拟整个手术过程。在实际操作时,医生只需按着预先设计好的路径,把骨头分割、打磨,再把提前准备好的精准假体安装。更科学的规划之后,以往需要近两个小时的手术,现在仅仅用时29分钟。

在过去,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林州万方医院的关节置换手术只有一位医生能够完成,每年全院手术量仅为五六十例。张逸凌将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后,林州万方医院内可以完成手术的医生增至6人,手术数量更是增长到至每年八百多例。

COA年会是中国骨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骨科医生、学者、医疗产业专家在这里进行交流。张逸凌团队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COA骨科年会,走进了重庆巫山县、广西平南县,四川雅安天全县、大竹县,贵州黔西南等偏远地区,让原本无法在地方获得治疗的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获得等同于大城市三甲医院的手术效果。也让更多基层医院的青年医生,通过这套软件进行充分学习、反复模拟手术全流程的操作,从而迅速掌握手术经验。如此一来,做手术就如同开卷考试一般,让医生心中有数,让患者放心安心。

医工结合,他自我修行打通科学到应用“最后一公里”

时代青睐创新者,今天的科技大爆炸,离不开那些有勇气和想法的人。当医生这个职业无法满足张逸凌的梦想时,他转而向科研领域迈步,为此,他在2015年远赴美国哈佛医学院继续深造,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张逸凌说这像是一场自我修行,在经历三次不同的选择后,他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为了让尖端科技不再高高在上,张逸凌决定充分发挥自身医工结合的优势,将科技创新实实在在地延伸到基层,打通科技创新到实际应用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张逸凌带着自己的梦想与技术回国。前沿的技术往往在落地之初,更需要一个顶尖的平台。

2021年,张逸凌被评选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经济开发区“亦麒麟杰出人才”。满墙的荣誉证书和专利不仅见证着个人的成就,更是团队的成长。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北京这片沃土的培育,在这里创新的思想得以成长、团队得到发展。

为了持续的临床创新和产品竞争力,2023年张逸凌选择报考了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清华大学“微创诊疗与三维影像实验室”在医用立体图像手术导航、三维立体医学影像、微创手术器械·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国际瞩目的重要成果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验室负责人廖洪恩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医学、理学、工学的前沿研发与尖端医疗的深度融合,培养多方面的医学工程人才。作为导师,他深知张逸凌医工结合这条路的不易,同时他对张逸凌团队也寄予厚望,希望将来他们的成果能够让医生陆续从传统诊断方式过渡到数字化治疗,把普通医生从繁杂的工作里解脱出来,让他们在效能和认知方面得到提升,两者相辅相成,一起促进医疗领域的共同发展。

时刻竞技,他以数字化手段锻造高精准“导航地图”

通过不断的研发,张逸凌团队成功实现了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引入了骨科机械臂,将软件和硬件融为一体。为了让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进一步转化,实验室积极与知名三甲医院展开科研合作。

在术前准备阶段,主刀医生不再需要通过患者的X线光片在大脑中还原三维骨骼图像,进行手工测量。而是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模拟软件,获取患者三维解剖影像数据,为机器人提供了一份高度精准的“导航地图”。

骨科机器人的术中导航简化了医生的操作流程,减少了不确定性和压力,让医生能够更专注于手术策略的优化,缩短了将近一半的手术时间,降低了患者风险。这种高效率手术方式还提高了手术室的使用率,而医生也无需花费过多时间学习就能掌握机器人操作。

机器人手术圆满成功。张逸凌以每日进步一点、每次实验进展一点的坚持,将科研的巨大难题分解为无数个小问题。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研发与验证。为此,他的身影时刻穿梭在实验室与各大医院之间。他说只有时刻保持竞技状态,才能保证自己的科研始终走在最前端。

张逸凌坚信只有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未来的骨科手术室或许就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让人充满着无限的遐想与期待。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骨科手术将迎来更高效、更精准的操作平台。这是医学的进步,也是中国骨科医疗变革的开始。

1月24日21:50,敬请锁定北京卫视《为你喝彩》,看张逸凌及其团队如何披荆斩棘,破局骨科医疗困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JrTYipMsF2uOkwwO9OhIr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