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AI可能已经可以复活逝去的人?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从去年开始,这个AI,就是人工智能,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了!

尤其是今年过年那会,又出现了进一步升级的Sora,更是让人很震撼了!

而最近又出了个新闻,那就是著名音乐人包小柏就利用AI技术“复活”已去世的女儿。

其实不久前,一位“00后”博主也用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虚拟数字人,并和她用视频对话。

这些报道让很多人开始讨论,这个AI对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到底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其实借鉴一下,大家应该都看过《流浪地球2》吧?

刘德华扮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将自己的女儿丫丫的意识进行储存与上传,在数字世界里,训练出一个与丫丫一模一样、会即时应答与互动的“数字生命”。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已经不完全是一个科幻作品,类似的案例已有不少。就例如前边说的包小柏和那个博主。

包小柏自己说,经过反复训练,用AI复刻出来的女儿,可以即时响应自己的对话,前阵子他妻子生日,一家三口,就是跟着数字生命,还一起唱了生日歌。

所以他说:“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思念的表达方式。”

在看看网上很多人,是对对AI复刻死去的亲人表示质疑,认为这涉及到伦理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首先利用AI诞生数字亲人,进行缺憾的感情的弥补,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也有人认为,人去世了就是去世了,虽然悲痛,但这是自然天道。“复活”亲人是在和过去纠缠,因为生活毕竟要向前看,不能一直沉浸在悲思中,长此以往走不出来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会以此产生另一种依赖抑郁的情绪。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这么理解没错,可问题是人们的发展,并不是纯理性的,感情占了决策的绝大部分因素。

甚至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有感情。

例如你想啊,过去人死了,就简单地树一块墓碑,以此来纪念亡者;

后来大家又发明了墓志铭,悼词,传记,让后来者对他的平生有所了解;

再后来有了照片和录像,让亲人可以随时回忆和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现在有了AI,甚至可以在另一种方式上交流沟通,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不过有个问题是,大家理解的数字生命和科技发展的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就拿《流浪地球2》里面刘德华的女儿来说,这个孩子在电脑里会哭会笑会写作业会唱歌,还能对话,这完全就是离开的那个孩子的样子,所以让刘德华茶饭不思,一直以为女儿依然还活着,乃至精神都出了点问题,只不过他是活在数字里。

目前现实中的AI,已经可以模拟长相,对口型,变声,动作,甚至检索大型数据库,例如日记,微博,微信等,让他的表达方式更像去世的那个人。

但最重要的一点没办法模仿,那就是情绪。

AI没有有情绪,不会生气,也不知道过去亲人兴奋点是什么,他的忌讳是什么,什么样的话题会恼怒或者预约,会有怎样的表示等。

而这些情绪的汇总,才能让一个正常人类变得完整和独立。

而现在虽然现在有了GPT,有了Sora,但是还是无法完全个性化定制AI产品。

因此,许多用AI“复活”亲人,也只不过是一个千篇一律的半成品,表达方式,在目前来看可能跟高德地图差不多。

你很清楚地知道,对面的不是他,只是一个机器罢了。

这样的话,用AI复活亲人的意义就降低了,和看照片,看视频,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低精度”的“复活”,其实反而更健康,不会让人陷入虚假的精神世界难以自拔,真的以为亲人还活着,把现实和虚拟搞混起来,更难从痛苦和哀思中走出来。

而现在更应该关注但是,AI的发展,给活着的人,会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那主要就是就业和收入问题了,毕竟逝者已矣,或者的,还要继续生存的!

因为技术是双刃剑,带来方便和高效的同时,也把人们带入困境。

不断更新的技术并不能解决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新技术被引入时代时,将会引发其他变化,大部分是不可预见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进步给是哎带来新问题的速度,远比它解决旧问题的速度要快。

未来似乎正一点点变成现实。

诚如他所言,科技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寿命,但也破坏了稳定性,剥夺了尊严和自由,令人生活空虚。

技术更新迭代,导致越来越同质化和低智,生活方便,舒适,但心理健康越来越糟糕,也变得越来越不自由。

人类成为无法控制自己命运的齿轮呢?

唯有时间能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具备这几种能力的人或许能够胜出。

有高强的创意有想象力的人,可以开拓更新的产品和领地,利用AI生存下去。

文理兼通的人,不止懂技术,还懂社科和人文。

学习能力强的人,技术迭代太快了,学会用AI。

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人,未来的系统肯定是需要大规模合作的。

具备这些的人或许能够成为AI之上的人,能够成为掌控AI的人。

而大模型对普通人的影响。直接说人话,就是:

目前约80%的劳动,至少有其中10%的工作会受到影响,而约19%的体力劳动者,就是生产加工也从业者,有至少50%的工作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涵盖了高中低差不多所有薪资水平,也涵盖了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的全产业链,而且高收入的职位,更可能遇见 AI。

50%工作量的减少,意味着50%的岗位消失了,说白了就是50%的人没工作了,没收入了。

这真的不是个好消息。

南slave这边的大厂也是这样,据说已经有大厂的内部,多个部门开始试水AI提升工作效率,甚至CEO都开始亲自监督执行。

当然员工的心理比较复杂:

因为公司对效率的追求能理解,但如果对AI的训练持续进行下去,可能将来人的岗位就没了。

毕竟人干不过机器啊!

这个担忧是存在的,在互联网和生产加工制造业,都在降本增效背景下,引入AI其实真的是提高效率的办法,下一步降本就更丝滑了。

但对人来说就悲催了,不会用AI会被淘汰,用了AI被加速淘汰。

这是当前大多非生产加工制造业的人员在就业中,普遍要面临的问题,但就算面临失业的风险,其实也必须跟上新技术,未来被淘汰的将肯定是不会使用AI工具的人: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老板的要求。

你想想几百年前,在代英那边,出现蒸汽机了,手工毛纺织工人就失业了,但是其中学会操作和修理蒸汽机的,还是有工作的,甚至过的更好了!

对一些没技术门槛的蓝领岗位,就是体力劳动岗位,未来很可能面临中高端岗位人员的向下兼容。

说人话就是被AI取代的那部分脑力劳动的员工,会无可奈何的听了宏大叙事的,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放下架子去卷体力岗位,但是岗位的总需求是固定的,那么人员供给的增加,就会让蓝领岗位越来越卷,就例如外卖快递。

目前,AI的威力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只是个苗头,但是这种趋势已经出现了,快递员、骑手、滴滴几年就已经大不如以往好做,延迟影响凸现和全球经期下落,等到AI真正成为全行业必备工具时,这种现象会更明显的。

目前看来打工人的归宿,被AI给抄了后路。中高端岗位被AI截胡,然后人员层级下沉,低端岗位被抄后路了。

目前城市普通打工人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城市普通打工人赖以生存的就是社会分工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城市的就业的护城河可能会被AI最先踏平。

下一步就是:

白领们和脑力劳动者们进入服务业开始卷起来。

画面很残酷,希望新技术能产生新需求,当然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

主动拥抱,总好过被动适应。

几千年历史告诉我们了,只有提前准备,卷死别人,自己才能生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咱们投胎选了hard模式,选了南slave呢?

而绝大多数人,比如你我这样的小人物,都是AI之下的人,什么也做不了,能做的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O8PI_MgwtpkpXLOkyvtrxR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