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做最靠谱的科普,拥有最有趣的灵魂

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蝌蚪五线谱聚焦一线科技科普工作者,特别策划了《我在北京做科普》系列专访视频,邀请北京的科技科普工作者分享自己与科学的故事,将科学的魅力展现给公众,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本期,我们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谢立璟,分享她在健康科普中的收获。

人物对话Q&A

Q:

您是如何与科普结缘的?

A:

我与科普的缘分有二十多年了。从2003年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开始,科室的老专家就带着我们撰写科普文章。那时候虽然也知道科普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但是感受没有那么深刻。

后来参与了一场毒蘑菇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其中一位小患者的话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

在这场毒蕈中毒事件中,整个家庭只有一名小女孩幸存,并且中毒症状很轻。进一步问询后,小女孩表示,上课时老师曾讲过野生蘑菇可能有毒,不能随便吃,因此自己只吃了一小口。

这次现场调查,我理解了老专家的良苦用心,改变了对科普的认识,并且自愿投入其中。通过健康科普,从源头上让受众知道不能随意采食野生蘑菇,这是见效最快,也是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自此,我除了继续开展深入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外,还申请了自己第一个独立的健康教育课题。2014年,我调入首都医科大学,从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学院和学系的支持下,于2017年成立了小学生健康教育课题组。学生健康教育成为了我的主要科研方向,促进学生健康也成为了我的教育理想。

Q:

在将健康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内容时,您是如何平衡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呢?

A:

健康科普的目的是要把复杂多样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梳理凝练,变成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科学可行的公众行为指南,帮助人们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核心是健康行为的养成,所以保证科学性一定是健康科普的基本前提。

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想让受众能够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艺术创作来增加趣味性。

优秀的健康科普作品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但在科普创作过程当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正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记得2021年的大年三十,我还在和作曲家视频连线,讨论是否重新作曲。虽然已经是第N次修改曲子了,但受众小学生还是不满意。作曲家认为想要提升艺术效果,必须删减歌词。但是因为每一句歌词都有背后的专业含义,所以不能删减歌词。

我们想创作的不是一部高雅的艺术品,而是让大多数受众发自内心的喜欢、不会卡停或者倍速的健康歌曲。所以评价健康科普作品好坏的金标准,不是艺术家的评价,而是受众的评价。

Q:

您在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有趣的事情,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A:

在科普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朋友。几年前,他还是个有些肥胖的小学生,现在已经即将参加中考。他在上完我们的健康课后,遵循预防肥胖的“52110原则”,吃营养餐、积极锻炼,实现吃动平衡,逐渐瘦了13斤,并给我看了他妈妈为他做的营养餐,当我收到他发的信息时真的是被感动到了。

那天是母亲节,我一方面感动于妈妈给予孩子的无私的爱,另一方面也切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自豪与责任,体会到对于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是多么的重要。

Q:

在面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科普的时候,科普的方式和思路是否会有所不同?

A:

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身心特点、理解能力等均不同,所以科普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很大差别。

我们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小学生。通过对北京市七个区的部分小学生开展的一系列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发现孩子们更喜欢互动性强的科普形式。因此,我们研发了适合跳健身操的活泼欢快的健康歌曲,让孩子们在唱歌跳舞过程中掌握健康知识,并且逐渐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此外,结合小学生的健康需求,我们还研发了3D动画、短片、漫画、游戏等多种科普表现形式。我们课题组还创建了网络平台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Q:

在这么多年的健康科普过程中,您都有哪些收获或者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A:

在健康科普方面的收获或者说经验是严守科学、融入受众、不断创新。我们团队取得的成绩,创作出被广泛认可的健康科普作品,与我们始终坚持以科研的精神和方法开展科普工作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始终保持与受众的紧密联系和融合,使我们能够牢牢把握受众的科普需求,在确保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的对科普形式进行创新探索,真正实现帮助受众健康行为养成的目标。

Q: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您认为科普工作应该如何创新和发展?

A:

多年的科普实践工作,让我感受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我们要始终坚持科普的人民性,深入了解受众的科普需求;强化科普的融合性,用“科普+”和“+科普”推动科普与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体现科普的时代性,构造科普新场景,不断探索创新表达方式,开展科学、严谨、权威的精品创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科学理性和科学素质,发挥科普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

Q:

对于那些对科普工作感兴趣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您有什么建议或鼓励的话?

A: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我们年轻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如果你对科普工作感兴趣,那就尽快行动起来,把你的专业与爱好结合在一起,做最靠谱的科普,拥有最有趣的灵魂。

END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R3r0CnEiQYA1NURHeEuYEr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