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科学圆桌谈:致未来的你们 | 六一特辑

六一儿童节

Happy Children's Day

我们邀请到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彭斌和《“未来”科学家》科学大奖获奖者丛书主编、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王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了科学出版的重要性,以及《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这两本刊物在科学界的影响力。并提到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重要文章,强调了这些刊物对科学家职业生涯的积极影响。

在对话中,他们还针对《“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系列丛书进行讨论,这套丛书通过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科学家们的真实经历和人格魅力,旨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在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里,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让大家了解到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未来”科学家》丛书中科学家的故事和经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正如彭斌和王强所讨论的,科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公式,它背后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个人魅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鼓励孩子们去阅读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去切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庆祝儿童节,更是为孩子们的未来播下科学的种子。

彭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

王强,《“未来”科学家》科学大奖获奖者丛书主编,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

彭斌:我读了这个书,这里面有两个获奖者,我稍微熟悉一点,一位是袁隆平先生,袁隆平的第一篇文章叫《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66年发表在《科学通报》。当时他还是湖南一个地区的安江农校的一个教师,普通教员。我们说从出版角度来说,我很佩服当时我们《科学通报》的编辑老师能够从中发现并且将其发表。

当时这篇文章他自己在说,把他从牛棚中解救出来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章。

王强:这就是为什么大的科学出版社,它的功底就体现在这儿了。

彭斌:看这里就很佩服这个编辑的眼力。屠呦呦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在我们这儿发表的,就一页纸,就获奖了。所以说别小看当时即使是中文刊,也还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的。

王强:对,你像刚才谈到那些编辑,特别有慧眼能够洞察这些文章真正的深度。那现在咱们对于这种编辑的培养是怎么培养?

彭斌:你一定要有一定的学历背景,要不你怎么去跟科学家交流呢?这是第一。第二点,你最好有一个科研背景,你做过科研。你有科研背景,你知道科学家他想什么、做什么,你了解他,你就可以来掌握一些学术动态,当然现在还跟你的不同的办刊体制有关系,像《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这种办刊体制是编委会主导的学术体系,那就是说很大程度上依托编委会来做,所以主编选择非常重要。

当然你要为这些科学家服务,你一定要有一个编辑部,编辑部就要有具备的实力,才能更好的为他服务,大概是这个样子。

王强:所以在国内,《科学通报》它应该是科学家发表的最高的刊物?

彭斌:我们《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是大概是在1950年创刊,至少在改革开放之前,应该在国内是最好的刊物。

王强:对,实际上这套《“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系列丛书,我们感谢科学出版社给了我们最好的呈现。

《“未来”科学家 :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系列丛书以每位获奖者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思考为主轴,同青少年读者、科研工作者展开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谈”,进行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精神探索,用获奖者的科学精神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激励、启迪年轻一代,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喷涌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未来计划陆续推出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系列,并将其集结成为 “未来”科学家丛书。

彭斌:我一看做的不错。

王强:对,你们做的非常非常好。主要是内容,内容我觉得全是科学家的访谈实录。

彭斌:我读了一下,全是口述。

王强:对,因为当时在构思这套书的时候,我们也想了很多方向。最后,大家决定就还是以这个口述实录这样的方式能够留下来。因为记者写的再好,它毕竟是二手的。他转述的话呢,你从科学角度来讲,专业角度来讲,敢不敢引用,对于后人是很难的。

彭斌:这种口述吧,你能感受到一种现实感,就是完全很自然的带出来一些东西,很真实的反应,没有经过加工的,他原话说出来。

王强:所以都是引语出现的,这就变成了历史文献了。更好的一个角度是当大家对科学家的所谓刻板的概念,感觉好像是已经成型了,结果发现很多大科学家爱读金庸,爱读侦探小说,喜欢音乐,喜欢绘画,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喜欢古琴。整个访谈最后大家不仅领略他们的科研成果,还能够领略他们的人格和修养。所以,我们一部一部往下出吧。

节选自《“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

彭斌:我觉得挺好。

王强:您是主编,涉猎颇广,那如果面对青少年,假如说想让他们从小对科学感兴趣,按照您的阅读经验,按照您的资历和眼界,您觉得如果有些科学书能够推荐,可以给他们读什么呢?能够点燃他们幼小的对科学的这种爱、兴趣。

彭斌:对青少年可能是只需要一个引导性的推荐,比如我们科学出版社做了这么多年书籍出版,有些像《从一到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等等一些老的这一块,我们出版社有一些传统的翻译引进版图书做的是不错的,这个实际上要引导他,青少年读可能还是要养成一个读书习惯,尤其小时候。你看我们都是自我养成的,就是求知欲,书不够了,如果能看到一本书,能买到都非常兴奋,比吃饭都重要。

王强:最近几年我自己读书从文学、哲学、历史,延伸到了很多以及科幻小说,我会发现在当代的一些国外的科幻作家,他们其实充满想象力,确实他们的很多著作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了很多科研成果。对于人工智能,对于这个合成分子学、医疗医药、机器人这些东西都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就是说在一些国家的所谓严肃文学的文库里,他们五六十年代发表了大量的这个科幻作品,那时候都认为科幻是不入流的。

彭斌:就是不用限制他的想象力,放开让他去想。

王强:因为科学的本质,它是想象力。

彭斌:敢想。

王强:想象力加上逻辑,但是如果没有想象力,科学的厚度、深度,它确实难以达到。

彭斌:你还佩服他们很有前瞻性,他只有想出来了,经过若干年之后进行验证实现。

王强:所以我觉得现在青少年们,我觉得如果他对于所谓传统的、严肃的文学还没法感受那个饥渴的兴趣,其实从这个入门我觉得也是不错的。

彭斌:其实现在可能科普的兴趣,一个是确实科普不能单纯的我给你书读,你就要去读,可能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培养。比如说前段时间我们亲戚的孩子到科技馆去,他对很多东西很感兴趣,如果跟这些活动结合起来,那这个兴趣就会起来了,阅读习惯就会走出来了,他看到问题,然后从书本找知识来对应起来。

《“未来”科学家》这套书的目的,让这些获奖的科学家亲身讲述他自己甚至从零开始到他成就的一个过程,真实经历,青少年来看他们这些科学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王强:对,共同的目标就是把这个科学的激情种子向公众、向社会、向这个青少年普及。

彭斌:我们既然为了这条路,也是我们的未来的方向,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对于孩子们有时候你还真不能小看他们,他们还是很有社会责任的,

王强:对,所以未来就在他们手里了。

《“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8JAm5EfMWQ4cBD8gSHWlJY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