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霍金留下的真空需要填补,但中国未必需要一个霍金

►文 孙武

霍金去世,成了这几天最大的新闻。3月14日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这个数字代表圆周率,代表爱因斯坦的生日。霍金的寿命不仅远远超出了医生的预期,而且恰好与爱因斯坦同寿。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社交媒体公司Stradella Road

在2015年的一场学术论坛上,霍金讲完很多关于黑洞的硬知识之后,观众在问答环节上提问:“某乐队的成员离队让全球无数少女心碎不已,这件事会产生怎样的宇宙效应呢?”

霍金的回答,同样是对心碎少女的的慰藉:“终于有人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啊!对于那些心碎的女生,我建议一门心思学好理论物理,因为也许某天多元宇宙就被证实真的存在了。”

由于频频对“外星人”、“人工智能”等“未来学”话题发言,有人批评,晚年的霍金“神棍”了。其实,这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严谨的科学家不去越界谈论,就不存在了吗?宗教退出而科学难以填补的真空是广大的,反映在了各种意识形态中,也体现在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本能需要里。媒体自然需要一个代表科学的发言者,如果不是霍金,也一定另有其人。晚年的霍金关注到人工智能等话题,也是他作为科学发言人的使命所在。

在科学发言人的位置上,霍金的前任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影响力是身不由己的,他要代表科学思考的不仅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有核武器和人类的命运。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触碰到未知领域的边界也在越来越大,现在霍金去世了,公众的需要不会消失,谁来填补这个人类好奇心的象征?这不是科普工作者设想的人们对理性的、冷冰冰的科学知识的需要,而是一种自古以来的巨大情感需求。霍金晚年热衷讨论的话题,从外星人到人工智能,无不围绕着人们的焦虑。

但大可不必为此悲观,近年来,中国年轻一代学者与公众交流日渐增多,也出现了一些微博、知乎大V,输出高质量的干货,直接赢得粉丝,社会参与的程度确实提高了。对于中国是否要建超级对撞机这类前沿科学问题,不仅公众关注程度很高,也出现了高水平的讨论,其中体现的实用主义特质则是与霍金式的终极关切非常不同的。

我尊重霍金的勇气和精神,也认为霍金留下的人类精神真空,需要继续被恰当填补,应该被科学的蜡烛照亮,而非成为“魔鬼出没的世界”。但我也相信,霍金式的代表科学发言的人格主体,并没有普世性,至少中国未必需要一个霍金。

家都在看什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16B1SJS0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