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重力很难吗?理论上不难,实现起来却很难

虽然太空中的失重现象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但长时间的处于失重的环境中,却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多种不利影响(例如骨骼密度降低、肌肉萎缩等等),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当宇航员从空间站返回到地球表面时,通常都会坐在椅子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理之后,才能像往常一样在地球表面工作和生活。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失重对宇航员影响这么大,那我们的空间站为什么不使用人工重力呢?是因为人工重力很难吗?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科学家就已经提出,我们可以利用“离心力”来实现人工重力。坐过旋转木马的朋友都知道,当旋转木马转起来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向外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就是“离心力”。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离心力”其实是一种虚拟力,其本质是物体惯性的一种体现,它会使处于旋转系统中的物体具备远离旋转中心的倾向。

所以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假如我们将空间站做成一个环状结构,并让其旋转起来,其产生的“离心力”就会将空间站内部的物体和人类“推”向外壁,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空间站的旋转速度合适,就可以产生与地球表面的重力相等的“离心力”,如此一来,人类就可以稳定地站在空间站外壁的内侧,就像是感受到了地球表面的重力一样。

(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从理论上来讲,实现人工重力并不难,然而我们想要在太空中真正的实现起来却很难,为什么呢?我们接着看。

一个处于旋转系统中的物体所受到的“离心力”(F),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F = mrω^2”,其中m、r、ω分别代表物体的质量,旋转半径以及角速度,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心力”的大小与旋转半径成正比。

所以如果旋转半径太小,那对于处于空间站内部的人来讲,当空间站旋转起来的时候,其头部和脚所受到的人工重力就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假设这个人站在空间站外壁的内侧),他也会因此感到非常不适。

另一方面来讲,角速度也不能太快,因为在一个旋转系统中运动的物体,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

简单来讲,在旋转参考系中运动的物体,会因为惯性具有沿着其运动方向直线运动的趋势,但由于参考系本身在旋转,因此从旋转参考系的视角观察,物体运动的路径会偏离原本的直线轨迹,进而表现出一种偏转的运动趋势,就像是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就被称为“科里奥利力”。

可以看到,“科里奥利力”其实也是一种虚拟力,其本质同样也是物体惯性的一种体现。由于这种力的大小则与角速度成正比,因此如果角速度太快,人类就会因为受到的“科里奥利力”太大而感到非常不适。

综上所述可知,空间站需要一个合理的旋转半径和角速度,才能实现适合人类的人工重力,具体是多少呢?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已经给出了参考答案,即:在空间站的旋转半径为224米、并且每分钟旋转两次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与地球表面基本相等的人工重力,并且其中的人类也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显而易见的是,以人类目前的能力,根本就无法在太空中建造规模如此庞大的空间站。可能有人会说了,我们可以建造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站,进而模拟一定比例的地表重力,这样不就可以了吗?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即使是模拟4分之1的地表重力,空间站的直径也会高达112米,这其实也很难实现。

(想象图)

除此之外,建造巨型旋转空间站,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例如结构设计、材料强度和持久性、旋转姿态的控制、日常维护等等,而解决每一个难题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同样也不现实。

总而言之,虽然人工重力在理论上并不难,就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们目前想要在太空中真正的实现人工重力却很难。当然了,这种情况应该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的这些限制都将逐渐被突破,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工重力就将成为空间站、甚至是宇宙飞船的标准配置。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ZxOG_Zs-7b4y2gpJMQpDyC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