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扎根高原三十载 冻土研究攀高峰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这首曾在街头巷尾传唱的歌曲,如同一幅画卷,将那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速度最快的高原铁路壮丽景色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条铁路经受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的考验,还穿越了戈壁荒漠、茫茫雪域、人迹罕至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也将冻土研究拉入了人们的视线。

刚刚过去的第8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了首届“全国科创名匠”选树宣传名单,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俞祁浩研究员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脱颖而出。

俞祁浩,这位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恶劣环境下默默耕耘了30多年的科研工作者,以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为我国冻土研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时代的宝贵机遇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拼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家和团队的深深感激,也展现了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谦逊与担当。

扎根高原 坚守科研一线

1985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俞祁浩还未接触到“冻土研究”这个课题。上世纪90年代,随着青藏铁路和公路建设的推进,科学家们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当时冻土工程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问题,更是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冻土区问题直接影响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及自己入行的契机,俞祁浩的思绪又被拉回到那个峥嵘年代。

扎根西部30余年,俞祁浩始终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他秉持“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工匠精神,攻坚克难,致力于解决我国冻土区重大工程冻融灾害的防控和整治关键科技难题。

俞祁浩说:“首先要感谢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展示平台,也感谢时代,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去展现自己。”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瞄准青藏铁路、青藏直流联网工程、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系统开展冻土工程、冻土环境的研究,引领国内外冻土工程关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为了掌握冻土工程的重要基础数据,他几乎走遍了青藏高原和东北等我国所有冻土区的公路、铁路和输电线路。长期的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使他落下了严重的胃病,但他依然坚持在科研前线,无怨无悔。

攻坚克难 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在青藏电力联网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建设施工中,俞祁浩克服了塔基基坑冻土融化、坍塌建设受阻等难题,成功助推实现青藏直流线路工程提前一年投运。在雅砻江流域两河口水电站施工中,他带领团队解决了高频、大温差冻融规律缺乏、心墙填料冻融劣化机制不明等关键难题,推动大坝填筑进度逐年翻倍,质量全优,最终提前一年完成填筑和发电。

正是这种以时代为己任的精神,鼓舞着他的团队在这些工程中无数次的观测、取样和通宵试验,最终解决了高寒地区的诸多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冻土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俞祁浩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6项;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科苑名匠” “年度感动人物”等荣誉。申报国内外专利近百件,发表论文200余篇,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1.43亿元。

俞祁浩在采访中谈到,他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幸福和目标。他鼓励大家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勇敢前行,以坚持和坚韧的态度投身科研工作,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 静

责任编辑:钟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NDT3pV2wS9awVLJu2H9jZy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