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美国的重大误判:最后悔放走这位中国女人!

为了不让一位中国女人离开,

美国人阻挠了她整整七年。

后来在放走她这件事上,

美国出现了重大误判,

他们认为经过七年的拦截,

这个中国女人就是再有才干,

也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谁曾想,当她回到了中国......

今天,是她离去的日子,

她,就是王承书

1912年,

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书香人家,

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同族中还出了两位博士,

而身为王家女儿,

王承书从小就展露非凡。

她有极高数学天赋,

18岁那年以优异成绩,

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

作为班上唯一一个女孩子,

她竟能以连续三年第一名的成绩,

碾压所有男同学。

那时的燕大所有人都知道,

物理系有个女学霸:

数风云人物,只看王承书。

王承书在何园

承书承书,这个名字最温柔的女子,

以第一名毕业后,

拿下最高荣誉“斐托斐”金钥匙奖。

1941年,她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

又以所向披靡的“强势”,

开始碾压来自全世界的精英了。

她先是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

这个奖学金的含量之高,

可以说在她之前,

几乎没中国人能拿到。

接着,

她和导师乌伦贝克一起,

开创一个震动世界物理界的公式: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这一横空出世的公式,

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

解决了气体动力学领域,

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性疑团。

乌伦贝克评价她:

“不可多得,我相信,

她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王承书和邓稼先、杨振宁合影

声名动世界,她才只有28岁啊!

也在这时,

她和自己的挚爱张文裕成婚了,

那时在美国,

她有体面的工作,有高薪的待遇,

有极大可能获诺贝尔奖的光明未来,

可新中国成立后,

这所拥有的一切,

她说不要就不要了,

满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国效力。

美国不愿放,在他们眼里,

王承书不是人才,

她是绝无仅有的天才!

可王承书决心已定,

为了躲避监视和审查,

这条回国路,她走了足足七年,

所有的心血研究,

装满足足300个包裹的笔记,

就这样辗转一包包寄回祖国。

1956年,美国认为,

她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决定放人,

她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回来第一句话就是:

我就是要为国家作贡献,

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来,

所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满腔赤诚,化作精忠热血,

此后无论多大风险如何艰难,

她对祖国说了三次“我愿意”。

1958年,

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

聚变能被认为是,

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

也称人造太阳。

这一技术国际尖端,国内一片空白,

谁来扛这千斤重担?

谁来走这条“无中生有”的征途?

面对钱三强的邀请,

面对这一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

王承书毫不犹豫说“我愿意”

之后她拼了三年,

同事们惊讶于她一个柔弱女子,

研究起来竟那样“疯狂”,

从零开始的她硬是翻译出,

苏联提供的热核聚变书籍,

硬是攻下了热核聚变理论,

硬是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军人物。

而这时,钱三强又来找她了,

当时原子弹研究已经开始,

可核心的高浓铀研究遇到阻力,

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

那么高浓铀就是体内血液。

钱三强想到了王承书:

“承书啊,有个秘密任务要交给你,

不能对任何人说,家人也不行,

不能参加国际会议,

不能发表任何论文,你能接受吗?”

那是1961年,王承书年过半百,

答应,

意味着要放弃打拼多年的荣誉,

意味着要拖着这不再年轻的身体,

再次从零开始,

迎接更艰难的年年月月。

面对巨大的风险和考验,

她目光澄澈,

眼神坚毅再次说“我愿意”。

从此,王承书这三个字,

从世界物理学界“消失”了……

而中国的504核工业部研究厂,

多了一个清瘦的身影,

她开始为推动原子弹爆炸,

进行更加拼命的攻坚。

那时整个504厂,她是唯一的女性,

却以无与伦比的坚韧和执着,

参与中国最辉煌事业的奠基。

不分昼夜,拿命作赌,短短两年,

她变得满头白发,才52岁,

却苍老的像72岁的人。

而她拿出了最好的成就:

推动我国第一座,

铀浓缩气体扩散厂启动;

比预计提前了整整113天,

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

完成原子弹爆炸的燃料保证。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新疆罗布泊升腾起巨大蘑菇云,

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一天,

王承书流下激动的泪水,

那一天,

中国迈出了崛起的第一步!

可因为这是“绝密”,

王承书参与原子弹研发的伟绩,

被深深隐藏了起来。

直到今天,

我们知道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

却很少有人知道,

原子弹研究的背后,

站着一个何等伟大的女子!

而当年,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可王承书的使命远远没有结束。

1975年,

钱三强第三次找到她,

那一段对话,永留青史。

钱三强问:“你有什么困难吗?”

她说:“没有。”

“有什么话要带给先生和孩子?”

当时她已经和丈夫孩子,

分别20多年了,

她说:“没有。”

“那你愿意继续在这工作吗?”

63岁的她抬头,

目光坚毅面带微笑:“我愿意。”

巾帼迟暮,壮心不已,

三次我愿意,

王承书,又以这副孱弱身躯,

推动祖国科技前行20年!

她瞄准世界最新技术离心技术攻关;

她带头研制出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

制造的大型扩散机;

她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

实现激光分离浓缩铀,

成为我国激光分离技术上,

重大里程碑!

而所有参与的研究过于机密,

王承书做了30多年的无名英雄,

可她从未计较过名利。

她自己一直清贫度日,

这张旧桌子,

她用来工作好几十年。

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

由于长期操劳,

80岁的王承书患上了眼疾,

看东西十分吃力。

国家要给她进口药治疗,

但她却以浪费为由拒绝,

可进口药不过几千块钱,

她一句话,让人看得无比心酸:

“我年纪大了,不要浪费资源,

瞧我这双眼睛,还值几千块吗?”

她的学生诸葛福,有一次由于疏忽,

把一份复印不太清楚的英文报告,

交给了王承书。

诸葛福说:“老师她当时看不清,

用那个美国带回来的长条放大镜,

先按字母自己描,

描深了然后再看看,

完了之后把我找去,

再一个一个字,

一句一句话给我修改......”

82岁,王承书收到病危通知,

她留下了这样一纸遗嘱:

将毕生积蓄十万元,

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生前清贫度日,去时两袖清风!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走了,

这一生丰功伟绩,

这一生沉默安静,

一念转身,一念隐身,

谁家女子能如此?

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

悄然离去之前,

她满头银发,满脸皱纹,

她给这个世界就留下最后的记忆,

是她差点失明的双眼,

是她步履蹒跚的身影,

可就从这位,

看着很朴素很普通的老奶奶身上,

我看到了八个字:

风华绝代,举世无双。

王承书生前唯一的影像资料。

这台手摇计算机已经锈迹斑斑,王承书当年就是用它计算着海量的数据。

今天,整整30年过去,

王承书的故事逐渐得到解密,

她留下的书信,也被展示与世,

对自己这一生评价,

老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一生平淡无奇,

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

至于贡献吗,谁又没有贡献,

而且为国家作贡献,

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

何况我是一个共产党员。”

王承书笔记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

还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

上面写道:

“在无论任何条件下,

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她用燃烧毕生,

完成了对党对祖国的承诺。

她的学生说:“老师,

她是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

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

王承书,

她体重几乎从没超过100斤,

可就在这个瘦小清隽的女子身上,

隐藏着难以想象的,

汹涌澎湃的力量。

这力量促使她不顾一切迎难而上,

促使她放弃国际上功成名就,

甘愿隐姓埋名燃烧自己,

促使她以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执着,

耗尽心血,

完成顶起大国底气的,

铸核盾卫宏伟工程!

正因为王承书这样的人,

我们的国家拥有了自保的力量,

逐渐变得强大,强盛!

2024年6月18日,

王承书逝世30周年祭,

山河勿忘,大国脊梁,

王承书先生,

半世纪不为人知的史诗级伟业,

一定会永远镌刻在,

中华民族史册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AAwfzYSz1wZZw3-3Nw0a8g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