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我所能“看到”的某种未来

在一切逐渐冷却,泡沫逐步破裂的时候,你可以听到有人在发泄情绪,但同时你也可以看到问题与机遇。

-社会实验的必要性-

从比特币开始,我们开启的不是所谓技术革命,而是社会实验。

这场实验中,参与者众多,从技术极客、经济学家、金融大咖,到传销组织、国家主体、媒体渠道,我几乎找不到这场实验的局外人。人们投入资金、注意力、时间、精力等等各类资源在尝试参与这场结果未知的博弈,谋求着自己“以为”的未来形态或短期投机。

无论最终实验的结果如何,在我看来,这一切的起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在锻造价值观。

我曾看过一个德国的爸爸在自己孩子身长尝试的“实验”,他让自己的宝宝从小就使用 iPad 进行娱乐、学习,后来有一天他给宝宝一本纸质的杂志时,小朋友用手指在书页上滑动着,然后转向他的爸爸说:

This magazine is broken.

这本杂志坏掉了。

另一个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是无意间发生的。我在商场里的电梯里,一个小朋友拿着一张一百元钞票问他的妈妈:“妈妈,这个为什么可以买玩具?”妈妈回答说:“这个是钱,钱可以买东西。”小朋友很不解,继续准问:“妈妈,为什么钱可以买东西?”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在提醒着我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我以为的一切确定性的事物只是来自于社会性的教化或外部价值观的灌输。

这是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它关系到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它决定了看问题的立足点和思考问题的一切前提假设。

而比特币、以太坊,或者说区块链开启的社会实验所要变革的,恰恰是思考问题时的这个“前提假设”。

-当下的繁荣-

中国企业的资本化道路其实并不长,甚至可以说“公司”形态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扮演重要地位的时间点也并不算久远。

而就是在这个短短的时间里,公司的股权制度很好的聚合了人性的博弈,公司的分层架构很好的推进了执行的有序性,同时,也因为股权分配的不断变更带来了决策权重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普通人可以通过手中的货币购买到 iPhone,无需花钱就能使用 Chrome 浏览全球的资讯,这一切的推动力来自于公司形态的不断演进。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这毋庸置疑,而当下的繁荣,很大程度来自于这一形态对资本、资源的聚合和分配能力。换句话说,公司本身就是一种统治的组织形态,它很好的弥补了国家形态中的不足,完成了更短期内的资源重新分配的可能性。

公司的繁荣,便是我们当下繁荣的根源。

-信息孤岛与价值集市-

繁荣是真的,但带来了另一些问题,也是真的。

那就是,每一家企业,都在尝试构建自己的“大教堂”,或者说信息孤岛。比如,我使用 Google 的产品,我会需要使用 Google 账号来接入很多服务,美其名曰“云服务”。我要使用 iCloud 的跨设备接入,我需要 iCloud 账号。

看起来,这个美好的繁荣将“我”困在了他们各自的孤岛之上,为的是让我可以在这个孤岛上持续消费时间、精力,而有一天他们出现竞争对手时,这个巨大的孤岛将会成为一家企业的关键性竞争壁垒,因此移动互联网创业最终所拼比的大多是这类壁垒的坚实程度,包括了技术、资本、政策资源等等。这就是 YC 在创业课中所说的,“你需要在初期快速抢占市场,创造垄断。”

你不要觉得“垄断”是一个坏事,它本身很中性,甚至有时对我们个人而言还是好事,可以让个人更高效的使用优质服务。

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赌人性

如果我笃定一家企业会一直是最棒的,我就不会在乎它是否在创建这样的孤岛,我是否会被困在其上,因为我笃定的是它创造的孤岛就是“天堂”。可事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企业也有“惰性”,它来自于体量变大后的决策放缓,资源调配时成本的提升,所以企业所创建的一个个孤岛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都是必定会消失的。

这就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人需要保持如履薄冰心态的原因,因为他们所坚定的路上伴随着另一句不变的哲理:

产品必死。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因为“信息孤岛”无法长命百岁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词:“创新”。

所谓创新来自于哪里?创新来自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会去看的地方,比如高校的研究机构、名不见经传的一家以色列公司甚至是某个无所事事在家一个人写着代码的程序员。他们更多在谋求着并非股权和资本层面的事务,而是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挖掘自我的需求。Linus Torvalds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伟大之处不是他坐拥多少的财产,而是他为了满足自己完成了 Linux 的核心构建及开源社区的维护(即便这是一个极其中心化的社区),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版本管理需求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 Git 的架构搭建和实现。这便是创新。

这一个个的个人,在所谓“社区”中做着满足自己的事情,看起来他们就如同街边摆摊位的小贩,那么弱小,但他们所带来的确是至关重要的“生产力”的提升,只不过他们的专长不是资源聚合,而是满足自我。

这样极具创新的人群构建起了“价值集市”

倘若你尝试将这些集市塑造成教堂,你便会发现,那些闪着光的“创新”很容易便消失殆尽,因为这完全是两类形态,一个更有利于“创新”的发生,一个更有利于资源的聚合。

-区块链价值-

区块链,是一个快被各大媒体嚼烂的词语。

从技术实现层面,它还有太多的不足。根本不需要那些“打假”的技术大牛们出来打,因为这是事实。而一谈起区块链,有几个词语 DUANG 的一下就出来了

去中心化

价值网络

共识机制

可我偏偏就是不想说这些。这些都是表象,比如比特币表现为一种去中心化的、通过共识机制保持一致性的价值传输网络。他们只是特性,不是我们需要区块链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需要区块链?

我们需要一种技术形态,来拆解掉那些“大教堂”,去除掉“信息孤岛”,让每一个大大小小“孤岛”上的“我”,成为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我”。

听懂了吗?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是

我们需要区块链,来去除公司这个人性聚合体。改变由个人提供信息,企业创造价值的社会关系,变为个人提供时间精力创造个人价值。而过去极少数人作为股东在企业内的博弈将变为个人组成的群体间的彼此博弈,来推进整个网络的自制发展。

在我看来,这才是区块链的意义。而其他的一切特性或者标签都是为了最终的形态服务,可说可不说。

-个人价值的入口:OS-

当我有一天恍然大悟,冥想着这种可能的未来时,我发现现实还是很骨感。

作为个人,我当前能做什么?

使用着以“信息孤岛”为依托的 OS,开发着他们设定的各类要求的 App,满足着 OS 企业的准入门槛,OS 的垄断形态定型带来了 App 开发者自由度的大幅下降。

即便是用户量很大的各类“钱包” App,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限定着用户可以在 App 内做的操作,无法完成诸多的自由兑换。大家口中的价值网络因为流量入口的收紧而瞬间“失去”价值,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无力。

所以,为什么不能是一个承载区块链的 OS 呢?一个个人可以直接从根本上去除信息孤岛的 OS。

这里不需要 iCloud 账号、不需要 Gmail 做为“我”的身份,区块链资产的公私密钥对天然的证明着“我”是谁。

用户画像作为个人隐私的重要特征,天然的与 OS 最为紧密,而画像的学习本身可以在本地完成(类似 iOS 的 MLKit)。

当前的 D-App 太薄弱了,不仅仅是区块链承载能力的问题,同时还有与个人相关的人机交互,都太过薄弱,OS 又恰恰很好的与这一切有着很好的切合。

而就在今天,我看到某公司推出了所谓“区块链”手机,我在兴奋之外有了一丝的顾虑,我想这条路,他们的走向可能必定会错,因为他们所谋求的是股价,所以销量对他们很重要,个人数据对他们很重要,所以,这类企业很可能最终并不能成为这场区块链 OS 之争的最终赢家,反倒是那些放弃了“信息孤岛”构建的项目才有可能有未来,而这个选择是没有任何一家以公司为主体项目方所能做出的决定。

还记得我开始提到的吗?这场实验所重新锻造的是做出决策的“前提”,而不是决策本身。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20G1QZMN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