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盲点:“时间问题 ”,“第一因 ”,“意识之谜”(下)

我们树立了一个虚假的科学偶像,将其视为赋予绝对知识的东西。

例如,根据玻尔所谓的哥本哈根诠释,波函数在电子与测量设备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外并不存在。

其他方法,如 "多世界 "和 "隐变量 "解释,则试图保持波函数与观察者无关的状态。

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增加了不可观测的平行宇宙等特征。一种被称为量子贝叶斯主义的,相对较新的解释,它结合了量子信息论和贝叶斯概率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它不是把量子态的,不可还原概率,解释为现实的一个要素,而是把它解释为,一个代理对测量结果的相信程度。

进行测量就像是对世界的行为下注,一旦测量完成,就会更新自己的知识。这种解释的倡导者,有时将其描述为 "参与式现实主义",因为人的能动性,被编织进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成为获取世界知识的一种手段。

从这一观点出发,量子物理学的方程,并不仅仅指被观测到的原子,也指观察者和原子作为一个整体的 "观察者-参与"。

参与现实主义是有争议的。但恰恰是这种,具有各种哲学含义的多元解释,破坏了唯物主义,和还原论对自然的清醒确定性。

要把我们作为科学家的经验,从物理世界的特征中剥离出来,仍然没有简单的方法。

这又把我们带回了 "盲点"。当我们观察科学知识的对象时,我们往往看不到支撑它们的经验。

我们看不到,经验是如何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的。因为我们忽视了经验的必要性,所以我们树立了一个虚假的科学偶像,将其视为一种赋予现实绝对知识的东西,而与现实如何显现,以及我们如何与之互动无关。

盲点在意识研究中也有所体现。大多数关于意识的科学,和哲学讨论都集中在 "质点 "上,即我们体验的定性方面,比如夕阳的红光或柠檬的酸味。

神经科学家已经确定了这些特质,与某些大脑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他们已经能够,通过直接作用于大脑,来操纵我们对这些特质的体验。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用大脑活动,或任何其他物理过程来科学地解释 "质感"。人们也无法真正理解,这样的解释会是什么样子。

意识之谜不仅仅包括质点。还有主观性问题。体验具有主观性;它们是以第一人称发生的。

为什么某种特定的物理系统,会有作为主体的感觉?科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在更深的层次上,我们可能会问,经验如何首先具有主客体结构?

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经常使用 "内部 "思维,或主体抓住外部世界或客体的图像。

但是,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哲学家,对这一形象提出了质疑。例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他的 "纯粹经验 "概念影响了胡塞尔和怀特海)在 1905 年写道:在反思打破我们的本能世界之前,我们都享有积极的生活感。

这种活跃的生活感并不具有内-外与主体-客体的结构;是后来的反思将这种结构强加给了经验。

一千多年前,公元四至五世纪的印度哲学家瓦苏班杜,批评了将现象重新划分为独立主体,与独立客体的做法。

在瓦苏班杜看来,主客体结构是对现象瞬间因果网络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扭曲,这种因果网络中没有内在主体,也没有外在客体。

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一点,请考虑一下,在舞蹈或技艺高超的表演等,某些强烈的专注状态下,主客体结构会消失,我们只剩下一种纯粹的存在感。

在物理世界中,这种现象级的存在是如何实现的?科学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然而,没有这种现象的存在,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是任何观察,或测量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

科学唯物主义者会争辩说,科学方法使我们能够跳出经验,把握世界本身。事实上,我们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歪曲了科学的方法和实践。

一般来说,科学方法是这样运作的。首先,我们撇开人类经验中,我们无法达成一致的方面,比如事物的外观、味道或感觉。

其次,我们利用数学和逻辑学构建抽象的、形式化的模型,并将其视为公众共识的稳定对象。

第三,我们通过隔离,和控制我们可以感知,和操纵的事物来干预事件的进程。

第四,我们利用这些抽象模型,和具体干预措施来计算未来事件。

第五,我们将这些预测事件与我们的感知进行核对。整个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技术,机器,我们的设备,使这些程序标准化,增强我们的感知能力,并使我们能够控制现象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我们开始相信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加修饰的现实时,盲点就出现了。

但是,经验存在于每一个步骤中。科学模型必须通过观察得出,通常由我们复杂的科学设备进行调解。

它们是理想化的东西,而不是世界上的真实事物。例如,伽利略的无摩擦平面模型;玻尔的原子模型,即一个小而致密的原子核,电子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以量化的轨道围绕原子核旋转。

孤立种群的进化模型,所有这些都存在于科学家的头脑中,而不是自然界中。

它们是抽象的心理表征,而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它们的力量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们有助于做出可检验的预测。

但是,这些预测也从未把我们带出经验之外,因为它们需要训练有素的观察者,进行特定类型的感知。

由于这些原因,科学的 "客观性 "无法超越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客观性 "仅仅是指符合研究者群体,使用特定工具得出的观察结论。

科学本质上,是人类经验的一种高度提炼形式,以我们的观察、行动和交流能力为基础。

认为科学揭示了一个完全客观的 "现实",这种说法与其说是科学的,不如说是神学的。

因此,相信科学模型符合事物的真实情况,并不是科学方法的结果。相反,它源于一种古老的冲动,在一神教中经常可以找到这种冲动,即像上帝那样认识世界本身。

近期的科学哲学家们,针对这种 "天真现实主义 "提出的观点是,科学并没有最终形成,一个独立于理论的世界的单一图景。

相反,世界的各个方面,从化学作用到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大脑动态和社会互动-,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用部分模型来成功描述。

这些模型总是与我们的观察,和行动联系在一起,在应用上也受到限制。

复杂系统理论,和网络科学领域,通过关注整体而非简化为部分,为这些说法增添了数学上的精确性。

复杂系统理论是对大脑、生物体,或地球全球气候等系统的研究,这些系统的行为难以建模。

系统如何反应取决于其状态和环境。这类系统表现出自组织、自发模式形成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网络科学分析复杂系统的方法,是将系统中的元素建模为节点,将它们之间的联系建模为链接。

它从网络拓扑结构,节点和连接的排列,和全球动态的角度来解释行为,而不是从微观层面的局部互动角度来解释。

受这些观点的启发,我们提出了另一种视角,试图超越盲点。我们的经验和我们所谓的 "现实 "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知识是由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共同演化而成的自我修正的叙事。一旦我们理解了这种纠缠,科学及其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重新构建。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即时间和第一因的存在问题。许多宗教在其创世神话中,都提到了第一因的概念。

为了解释万物从何而来以及如何起源,他们假定存在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力量。除了极少数例外,神从外部创造出内部事物。

然而,与神话不同的是,科学受其概念框架的限制,只能沿着事件的因果链条发挥作用。

第一因 "显然打破了这种因果关系,第一因的观念,就像完美客观现实的观念一样,从根本上说是神学的。

物理学家的时间的意义,取决于我们对时间的生活体验。

这些例子表明,"时间 "永远具有人文维度。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构建一个科学的宇宙论体系,使之与我们从内部所能测量,和了解的宇宙相一致。

这种描述,不可能是对宇宙历史的,最终或完整描述。相反,它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自我修正的叙述。

时间 "是这一叙事的主干;我们对时间的生活体验,是使这一叙事具有意义的必要条件。

有了这种洞察力,物理学家的时间似乎才是次要的;它只是一种工具,用来描述我们能够观察,和测量的自然世界的变化。因此,物理学家的时间的意义,取决于我们对时间的生活体验。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物质、意识和时间这三个科学难题的深层意义了。它们都指向了 "盲点",指向了我们重新思考科学的必要性。

当我们试图只关注,我们之外的物理事物来理解现实时,我们就会忽略它们所指向的经验。

最深奥的谜题,无法用纯粹的物理术语来解决,因为它们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方程中的经验。没有办法脱离经验来呈现 "现实",因为这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最终 "看到 "盲点,就是从绝对知识的错觉中醒来。

这也是我们能够创造一种,新的科学文化的希望所在,在这种文化中,我们既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将自己视为自然自我认识的源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6VhceABUV2myurkYod-2zx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