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界学术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教授:现在的图像识别就“完全不行”,只需要加一点点的干扰,就可以使机器将一个“炮兵阵地”错误识别为“一群羊”,甚至是任何其他东西,很“脆弱”、“很不安全”。“从目前来看,各种生物特征里相对比较安全的就是声纹。”
声纹识别是根据语音中所蕴含的说话人的个性特征去识别该段语音所含说话人身份。报导称,该项技术比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更方便,且不会遗失和忘记、不需要记忆等。
这一技术旨在破解互联网身份认证被假冒攻击和隐私丢失难题,为广大用户提供高安全性的身份认证服务。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如:当互联网身份认证被假冒攻击和隐私丢失,可以用声纹来证明身份。
这一再正常不过的合理应用与技术研究,不出所料,又遭到西方所谓“人权斗士”的指责。
一直以来,不论何种技术,只要是中国政府走得比较尖端的,他们就习惯跳出来戴着有色眼镜说三道四,污蔑中国政府“…用尽手段监控人民方面不余遗力,什么新的方法,都能用出来,不惜花大力气、大资金,甚至组建专门机构…”,而他们却故意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在更早时间、用更多精力,研究更多技术、制定了更严苛的公开或秘密的规则,投入了反恐斗争中。
在技术方面,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方指出,由于语音信号“形简意丰”的特点,用声纹作为身份认证的主要依据,是无监督环境的最佳方案,与其“人证合一性、不易伪造性、意图真实性、证据可溯性、认证便宜性”的技术要求符合性最高,是高安全、高可靠、低成本、低隐私的,可真正做到失“声”不失“身”。
我国人工智能界学术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教授表示,保证信息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身份认证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虽然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要让每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个唯一不变的身份信息,仍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比如现在的图像识别就“完全不行”,只需要加一点点的干扰,就可以使机器将一个“炮兵阵地”错误识别为“一群羊”,甚至是任何其他东西,很“脆弱”、“很不安全”。“从目前来看,各种生物特征里相对比较安全的就是声纹。”(来源:l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