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7月23日电(关溪涓 实习生周啸)数字车间、智能工厂蓬勃兴起,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产业快速增长,生物科技、新材料研制加速布局……盛夏时节,走进辽宁沈阳的生产车间、研究机构,一个个新的生产场景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近年来立足雄厚的工业基础,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先机、谋新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明确未来产业的布局方向,正在一条条新老赛道上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向“智”:传统产业发“新芽”
走进沈阳海尔冰箱智能工厂,智能运送设备在空中和地面不停穿梭,生产线上机器人手臂挥舞不停,平均每10秒钟,一台冰箱就能顺利下线。
从机器轰鸣、大量动用人力的传统装配线,到24小时运行、安静高效的智能工厂,海尔的这家智能化“灯塔工厂”,是沈阳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缩影。
制造重镇变“智”造重镇,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成为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实现“老树发新芽”,推动工业企业做强做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图为沈鼓集团的工人在车间工作。新华网发(受访单位供图)
在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子车间内,一身蓝色工装的数控车工马长好,正端坐在工位机前,通过“云网”系统获取当天的加工任务和相关数据文件。发生在沈鼓集团的“智变”,在推动普通车工跻身“数字工匠”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升。
在新晨动力机械沈阳有限公司,新建成的数字化车间能够降低约17.6%的运营成本,研发周期缩短33%,产品不良率下降近四成。在东北制药原料药厂区203分厂,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工人在电脑显示屏上可直接查看各种参数,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可实时控制分析。
这些场景是沈阳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沈阳市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为制造业“赋智赋能”,沈阳市聚焦数字化场景应用,出台了《沈阳市支持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推进“评估贯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制造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同时,建立涵盖18大类、60小类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分类标准,每年滚动实施100个智能升级项目、10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的“双百培育工程”。
截至目前,沈阳市累计推进智能升级项目476个,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425个,智能工厂45个,数字化车间73个。
聚“链”:重点产业集群成势
“嵌入链条、融入集群,这样面对面互通有无的机会,正是我们急需的!”沈阳旺达金属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龙说。
陈龙所说的“机会”,是4月初沈阳市工信局和于洪区政府举办的一场产业链工作会。会上,70余家当地制造业企业代表与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的多位负责人围坐一堂,碰撞合作的火花。
“我们厂正在筹备建新厂、扩产能,现在进‘链’入‘群’的机会来了,能不高兴吗?把自身做强之后,还要为沈阳产业升级出一份力。”陈龙说。
产业“聚链成群”,企业“众木成林”,已成为沈阳市重点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沈阳市以“聚链成群、聚群成势”的思路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集群工作推进专班,压紧压实“链长”主抓、“链主”主建、专班主推责任链条,共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提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图为浑南科技城。新华网发(受访单位供图)
7月初,沈阳浑南科技城核心启动区正式开园。开园仪式上集中入驻重点科技项目50个,其中院士科技创新中心3个、要素功能服务类项目10个、联合共建类项目3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34个。
浑南科技城作为构建“1+6+5”三层架构的区域核心发展板块体系首个重点项目,吹响了沈阳市新兴产业集群的新号角。
成果不止于此。
年初以来,新能源产业集群中,沈北新区南源储能电池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食品产业集群赴京推介沈阳优质农产品,与多家大型企业达成农产品互销战略合作;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大事、喜事不断,沈阳市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沈阳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平台组建工作进展显著,航空工业集团首家中试平台——飞行器机体快速研制中试验证平台在沈阳成立……
截至2023年年底,沈阳市10个集群集聚工业企业超2700家,高端装备、汽车、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产业集群突破千亿,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9000亿元;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质”:未来产业前瞻谋划
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国产光子计数CT,我国首款氢内燃机飞机原型机在沈阳法库顺利试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的新型“人工树叶”……沈阳结合地方实际布局的一批未来赛道成长起势。
走进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密闭的真空容器内,由航天级合金钢材制成的转子以每分钟最高4.1万转的超音速飞驰旋转,实现动能与电能的高效转换……
开辟出电磁储能新赛道,成立短短5年即成长为辽宁首家制造业独角兽企业,业绩呈几何级数增长。公司董事长张庆源说,公司能够在新型储能赛道上迅速崭露头角甚至领跑,靠的就是持续创新。
图为新松智能机器人“书法家”。新华网发(受访单位供图)
在新松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接入AI大模型的训练机器人,在自然语言的引导下,即能执行更为复杂的任务,甚至对行动细节进行实时修正,真正实现“手、眼、耳、脑”的高效协同。过去,人与机器人并不能直接交流,需要以程序语言为中介,而AI大模型实现了两者的自然语言交互。
据介绍,新松机器人正谋划继续丰富“机器人+AI”的应用实践,将人工智能与各种品类的机器人深度结合,在更多行业、更多细分应用场景中培育未来的成长空间。
下好“先手棋”,才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占据主动”。近年来,沈阳结合地方实际和产业优势,布局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持续蓄“新”能,建设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一批好苗子正在“拔节”。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沈阳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2110家,总数突破2.4万家,持续保持东北第一;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705家,数量位居辽宁首位。
“别看今天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未来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梁启东说,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快与慢”“多与少”的问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谁起步早,谁才能赢得先机”。■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