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范文中解锁正文写作的真正奥秘!

专家介绍

周传虎,山东大学大数据与精确传播实验室特聘专家,全国核心期刊论文评价中心主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国内首个学术期刊智能分析与精确投稿系统(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证书编号:1683635)发明人,370多位博士生的论文写作导师,国内第一本学术写作专业教材《学术论文写作实用教程》(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

案例分析

《“变老”是否会阻碍“变富”——基于OLG模型的理论与经验实证》,这是一个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篇论文的前言部分和问题界定部分是合二为一的。按照前言的基本要素来对应,先给前言的背景,然后从背景慢慢的过渡到归纳出这个现象,然后给出他们领域内的关于这个现象的解释,这就牵涉到文献综述了,紧接着作者就提出了他的一个问题,之所以出现传统观点与现实的背离以及相关争议,它的原因在哪里?学术界做了哪些努力,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最后,总体来看,国内关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如何,然后作者想做什么?这些基本上就是这篇论文的前言了,作者提出了它的研究问题。接下来就是这篇论文建立模型的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他的基本假设,刚才有一个地方没有交代,就是在提出假设的这个小的环节也有很多做深入研究的作者都容易忽略一个地方,就是你的假设提出的依据一定要充分,一定不要认为你的假设就是你的推论、你的结论,从逻辑上来讲,这是犯了循环论证的一种逻辑错误。你的推论就是你的结论,这是有理有据的,但是你的假设不是你认为的结论,你所提出的依据一定要是客观的,有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他们把假设跟结论中的观点混淆了,很多人会犯循环论证的这种逻辑错误,这是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假设提出的依据一定要是客观依据,而不是你的主观想法。提出假设之后,就要开始设计它的模型,并且它的模型要经过多次的推导,最后才能推导出一个合适的模型。紧接着就是作者的最优分析,模型建立部分做完之后,作者就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做实证研究,首先要交代样本和数据,然后建立实证模型,这个实证模型是根据之前的理论模型建立的,实物模型建立之后,要根据这些数据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当然,模型的有效性的检验还有哪些方法,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可以学的,也不难掌握,紧接着就是数据分析,然后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这篇论文的正文部分,再往后就是结论了。这篇论文的正文部分是一个实证研究,基本上就是按照实证研究的框架做的。

《“数学”的困境和辩证法的前景——对作为方法论和存在论的辩证法的辩护》,这是一篇理论文章。这篇文章是一篇哲学文章,而不是一篇数学文章,学哲学的人都知道,数学在根本上牵扯到了很多哲学的问题。我们看一下作者是怎么处理这篇论文的行文逻辑和这个逻辑表现到论文的形式上之间的关系的。首先,问题的提出部分,通过文献提出问题,比如,有人认为数学的方法根本不是用于对哲学问题的回答;在这里,问题已经提升到数学性的分析方法和辩证法何者更适宜用来理解历史现实的问题,问题的不断演变。作者把前言部分和问题提出部分基本上也合并了,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他在这篇论文中要界定的问题,数学的困境。在数学的困境出现之前,有一个数学化的过程,那么,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之后面临的一个怎样的困境?这是作者要界定研究问题。首先作者从理论层面上展开论述,随着数学化进程的推进,这个困境是怎么出来的?其实这就是一个历史的维度。历史的维度出来之后就开始有很多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康德是怎么解释的,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数学和时间“合谋”而“产生”的历史并非某种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它就是我们当下能够切身体会到的现实……,作者一边结合着问题的理论形态,一边穿插着问题的现实形态,比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也不正是通过精心计算着时间而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作者不断的进行穿插,这之中还穿插了一些商品交换,等等,一些现实形态的问题。“节约”时间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它的现实形态了。我们看到问题的界定中,它的小标题叫做这个“数学化的历史及其困境”,它要界定的问题就是数学的困境,作者界定问题的逻辑基本上也符合我们给大家推荐的正文公式的基本框架,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维度三方面来界定问题。一般来讲,任何一个问题一都超不出这三个方面,超出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很少,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论文。界定完问题之后,作者写道:但无论如何,至此我们应明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为何具有充分的根据来为自己采取数学的方法论立场做辩护:……如此充分而切和实际的论证下,我们应当如何为辩证法争取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和”前景“?为什么这个段落很容易写成一个总结性的段落,这是因为如果你不仔细进行分析,很容易就会被误导。这一段中有很多的词,很容易就暗示你这是一个总结段落。比如,至此我们应该怎么样,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段落,但是你不要被这种行文眯会,因为作者是为了行文的顺畅,实际上,如果这一段要真写成一个总结性的段落,那就相当于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封闭的,但实际上每一个过渡性段落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写道:既然“历史”本身上是由数学所“产生”的,那么,解剖“历史”只能用数学来进行。在这里,作者确实概括了一下前面的观点,把前面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维度三方面的界定高度概括到了一句话里,然后引申出作者后面要写什么。作者紧接着就开始写辩证法的前景了,从逻辑上来讲,作者其实是在分析数学的困境的原因,为什么需要辩证法。“前景”之“暗淡”并不意味着辩证法不具备革命性的力量,作者分析到辩证法的“前景”似乎暗淡无光,张教授与罗教授的分歧不正是由于辩证法的“前景”得不到人们的肯定而导致的吗?这一部分没有说“因为、所以”,但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前面问题的存在,正是由于辩证法的“前景”问题导致的,也就是说辩证法的“前景”是前面问题的原因。接下来,作者开始分析原因,从逻辑上来讲,原因也是分成三部分的。由于每一篇文章之间都不一样的,套路也不一样,但是这种套路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在讲框架中的三个原因、三个对策时,没有具体的从某个角度展开,只是讲到让大家学会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因为它的类型有很多,而且每一种类型的适用性有限。当然,在原因的展开部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经验不足,没有自信的话,你就还是遵循第一部分的逻辑,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维度展开,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一部分,都从这三方面入手,你的正文的三部分是不会有大的问题的。如果你在后面的展开中还是找不到逻辑的话,就看一下论文写作八节必修课中的第六讲,在这里,我们还会单独讲解一下在正文的原因分析部分需要交代的几个框架依据,这一部分是有些难度的。按照常规,分析完原因之后就要分析对策了,但这篇论文中没有对策分析,这也是定性研究的正文写作的套路,不能写对策,因为作为一个理论研究来讲,你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也不大。

《学术评价机制与大学的两个机制》,这是一篇非常规的文章,它的正文部分看起来显得稍微有点凌乱,但是这篇文章的质量非常高。这是一篇法学和哲学结合起来的文章。首先,作为学术问题的学术评价机制,这是他的研究对象的问题化。研究对象的问题化在选题策划环节难度也是挺大的,你怎样把你的研究对象化成一个问题。这篇论文作者的处理它的研究对象怎么变成一个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的?就是一个不太常见,但也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你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看你的研究对象是怎么被人争论的,是怎么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的?它们的文献脉络是什么?你把它们的脉络找出来,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的问题提出部分,你就可以按照它们的这种套路来写,它直接就叫作为学术问题的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就是它的研究对象。那么,这个学术评价机制怎么成为一个问题的呢?作者其实是在梳理文献的时候发现的。这篇论文是一篇不常规的文章,它不常规在论文的每一部分都是不常规的,但每一部分的要素都不缺,所有要素都是全的。比如,它的研究对象的理论背景、现实背景都是有的,这篇论文中不缺任何要素,但是这些要素的顺序都是乱的,这就是我们有时开玩笑说到的论文写作高手。高手在论文写作时是不讲套路的,但是作为一个论文写作的学习者,大家不能直接去学习高手写论文时的套路,如果学习这种套路的话,你可能三五年都学不会,因为高手写作的这种套路太乱了,你必须先把规范学好、掌握好,在规范的基础之上,再去进行灵活的处理。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学术评价与大学管理:理想类型,也就是区分学术评价与大学管理是一个关系,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它的一种理论形态和一种超越现实的形态。紧接的就是它的问题,人性化管理与定性评价:政体类型,其实这个题目也可以倒过来,定性评价与人性化管理。它的研究对象其实还是在缩小的,研究对象从学术评价到了定性评价,定向培养对应的人性化管理,然后问题的现实形态,政体类型。紧接着定量评价对应的契约化管理,因为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学法学的,所以他又从法制的层面研究了一下契约化管理。最后,作者回到它的问题,“两个世界,两种机制”。至于说到底是哪两个世界,其实就是学术的第一世界和学术的第二世界,就是大学里面的分层,其实已经有人研究这个问题了,只不过在国内,这位作者研究的算是比较早。大学里的分层,其实就是教授的世界和副教授以下的教师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应该使用两个机制,而不应该统一管理,作者其实是写这样一个问题的。这位作者高明在什么地方呢?高明在他写完之后,继续展开写了两个世界的一些内容,紧接着作者由两个世界引申出了两种自由,其实这些跟它的选题,跟它的整个的问题关系不大,但其实他在写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论文框架里的第三部分对策分析中讲到了“怎么办”,但在这里还有一个“怎么样”,作为一篇理论文章来讲,你是不需要写怎么办的,但你可以写怎么样,而怎么样的形态又根据问题千变万化。像这篇论文就由两个世界的问题延伸出了两种自由,这就是怎么样,作者没有写怎么办,因为作者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两个世界的问题没有任何人能够解决。作者只是提出他的思路,这是两个世界,两种自由。这一部分写完之后,就到了论文的结语部分,我们应该怎么来应对这个问题。作者只是提供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它叫做世界的入口,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中国来,这就属于研究问题的中国情境,属于高级工程里面的知识点,不管你研究什么都必须是和中国相关的,否则,请把你的论文投到国外去,也就是说如果你写了一篇和中国不相关的论文,在投稿时,期刊选择范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谁不管是论文的部分内容还是后部分内容都要回到中国的情景里来。

以上是论文写作八节必修课的第五讲。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30G161RP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