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刘永谋:支持数字永生,意味着对生命的新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此文拟以《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数字永生问题》为题,交给博士生写成一篇正式的论文。

近年来,数字永生频频进入公众视野。所谓数字永生,指的是将人的生命或其他生命形式,以数字形式永远存活于赛博空间之中的新科技实践活动。换言之,永生的是数字生命,而不是自然生命。第一,数字生命可以永续,是因为理论上它可以实现无限制、无损耗的数字复制。第二,数字生命被判定活着,是因为功能上它可以完成刺激-反应的能动行为。显然,数字永生实践预设着某种新的生命观念,可以称之为数字永生论。可以预计,随着数字永生实践的扩散,传统的生命观、人生观将受到颠覆性的冲击。数字永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尤其是有效加速主义(e/acc)者的支持,说明AI时代人对自身的理解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一、数字永生实践的诸种进路

数字生命的创造与转化。从理论上说,数字生命永生,因而实现数字永生等于使得生命以数字形式存在。至少存在两条实现路径:1)创生,即在赛博空间中创造出全新的数字生命,比如电子宠物、虚拟偶像等。它们的永生关键在于无限制、无损耗的数字复制。2)转化,即将自然生命转化为数字生命,典型比如人的数字复生和意识上传。除了保障数字复制之外,人的数字转化更重要的实现意识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数字永生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进路。与之相关的既有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AI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电子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和脑机接口技术等。两种既有技术进路,即虚拟和克隆。前者指的是虚拟出类人角色,外观与互动上和人差不多;后者指的螺丝布拉特所谓的创造思维克隆人(mindclone),是真实人类意识的“数字等价物”。另外,还有一种在科幻文学中出现的上传进路。

数字永生与长生不老(道家)的比较。数字永生并非长生不老:1)长生不老包含肉身不朽,数字永生只是意识不朽。2)数字生命可以在机器或赛博格之间迁徙,通过数字复制保证意识连续性。3)两者死亡形式不同:长生不老者肉体被非自然消灭会死亡,而数字生命不会因此而死亡,但实践中数字复制可能出现差错,数字生命甚至可能被完全删除。或者,可以称之为数字死亡与肉体死亡的差别。

二、数字永生的生命观念嬗变

数字永生实践预设的生命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立场,即唯心论、计算论和AI拟人论。

去身的人。贬低和抛弃肉身,将人的永生等同于意识的永在。“精神在场”有意思的不在于“在场”问题,而是引出了所谓“数字永生”问题:既然人的灵魂比肉身更重要,灵魂存在人就没死,如果灵魂能摆脱肉体,“进入”元宇宙中,岂不是可以永生不死吗?可是,究竟怎么进入呢?数字永生主义者说,人的意识就是高级的、复杂的程序,可以“复制”到计算机和网络上。这是极端的客观唯心主义生命观。

计算的人。永生等于意识复制,意识本质上是计算,计算方式意味着人格特征。此类极端的计算主义观念,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很多人(如行为主义者)否认人格概念的科学性,更谈不上所谓数字人格。

机械的人。人就是计算机器,计算机器是另一种能动者/主体/人。换言之,智能机器与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AI拟人论认为,AI有意识、能觉醒,甚至有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数字永生就是将人变成AI——更准确地说,是GAI或SAI。

三、数字永生观念的哲学审度

数字永生论的出现,是智能社会人的自我理解重大转变的表征。我们称之为“科学人的崛起”,即新科技的发展描绘的人的全新形象,开始成为当代人的主流观念,“作为主体的人”被“可以也应该被控制的人”所接替。

从正面意义上说,包括数字永生在内的新科技实践,加深人们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反过来数字永生论的流行亦支持新科技对人本身的科学探索。从负面意义上说,数字永生论对生命的理解是片面的,人并不等于“科学人”。在观念上,数字永生论流露出对人的贬低和唯科学主义的狂妄。

从长远看,数字永生论指导社会实践,可能导致人的机器化和退化问题。在现实中看,目前数字永生的推广也存在一系列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

四、发展保护生命的数字永生

根据以上分析,坚持AI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提出若干针对当前数字永生技术极其应用的政策建议,尤其是如何看待“(亲友)数字复活”“数字主播”等热点问题。核心主张:有益的数字永生,应该是护生的数字永生。

有限主义的全称是AI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也就是说,有限主义焦点的是AI发展的进路选择(即以预测、应对和控制因AI发展导致社会风险和社会冲击为目标),属于STS和STPP(科技与公共政策)领域的理论。它的基本理念是有益AI,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主张防意识化、去道德化和制度主义等基本观念。因此,在有限主义视域下,对AI的审视不是本体论、认识论或方法论的问题,如AI是不是主体、AI有没有意识、AI有没有道德感之类等,并不是有限主义关注的重点,也不是它审视AI的价值和独特性之所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VugZbsC8p1Y8Ov_imMTKB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