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当人类变成“透明人”,“自画像”便成了一堆数据?

最近的新闻如“泄密”“杀熟”、“隐私换方便”等词眼吓得人心惊肉跳。在这个被海德格尔称之为“无思时代”,人类被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裹挟着抵达到一个问题面前:如何描述这一时代的人类形象及其面临的安全问题?

原文:《重视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自画像”行为》

作者:上海大学哲学系 杨庆峰

对于当下时代,社会学的学者喜欢用“后工业社会”、传媒学者喜欢用“网络时代”,哲学家则喜欢用“信息文明”来描述。但是这些描述并没有切入到当前时代技术条件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罗伯特·埃利奥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基于计算机学科提出一个概念,认为当前的技术架构正在从互联网架构向数字对象架构转变。与之相类似的说法,人类社会的技术基础正在从原子走向比特。“数据架构”意味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集合体。这些技术相互聚合,形成了我们时代的技术架构。而在数据架构之中,一个隐藏的现象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着“智能架构”的出现。这些技术架构彼此嵌套在一起,而嵌套在一起的架构交错形成的点就构成了每个人的技术对应物。这构成了数字时代的技术条件。那么,数据架构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呢?

借助历史界定和反思这个问题是绝佳选择。1964年,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发表了《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里面勾勒出了工业架构及其人类异化之后的样子——“单面人”,这成为描绘工业社会人类的绝佳形象。他指出安全问题来自人自身单面化之后的完全异化。这是一种基于整全意义上对人反思的结果。不到60年的时间,我们进入了数据时代,处在数据架构之中。在这样一个技术架构之中,人类的形象还是可以用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来描绘。以社交平台为例,“点赞”成为单面形象之一。在中国,最为流行的社交平台属微信。在国外脸书则非常受欢迎。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全球活跃社交人数超过20亿,2018年,微信活跃社交人数超过了10亿。“点赞?不点赞”成为社交媒体用户的一个头疼问题。

但是,“单面人”描述大数据时代人类形象是不够的。有人提出了“透明人”的说法。“透明人”在大数据背景下应用而生,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份、行为等数据信息在没有经过自身许可的情况下被泄露变得公开透明,它被当作了描绘数字时代人类形象的一个新概念。当然,这个概念能够反映出大数据时代人类面对的新问题:一种与隐私泄露有关的安全问题。这一概念形象但是却不足够。因为这一概念的基础恶意泄露或非法获取所产生的安全概念,这一基础也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情况。“恶意泄露”与“非法获取”都是他者所导致的。“恶意泄露”主要是针对数据公司的员工来说,员工出于私利目的而出卖用户数据;“非法获取”主要是针对黑客这一特殊群体来说。2017年雅虎30亿个用户账号信息被黑客攻击盗走。这背后所显示出来的是由于黑客攻击而导致信息泄露的安全问题。这两种行为都会导致用户数据危机,最终产生了这个时代的安全问题。

但是,还有一种重要的情况被忽略:人们自主地将自己的行为转换为数据存储起来,随时等待被提取。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自画像”行为。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用画笔给自己画了100多幅自画像。今天我们每个时刻都在用数据给自己画像。以点赞为例,“自主点赞”已经被看作是数字时代的一种美德,逐渐形成一种有趣的说法“点赞看出人品”。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点赞看出人品”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说法。2015年,PNAS刊发了一篇文章《基于计算机的人格判断要比人做出的人格判断更加准确》,里面提及到一个观点,“一个人的人格能够自动地被预测,而且无需人类社会-认知技巧。尽管来自社会-认知技巧的准确人格判断,机器学习的进展显示计算机模型也可以做出有效判断。”这里所说的“人品”是人格心理学意义上的判断,计算机可以比人类更好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偏好,甚至购物倾向。

自主行为会产生更为严峻的、但被忽略的问题。目前,正在不停发酵的脸书事件暴漏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智能时代的隐私泄露,实质是边缘性利用(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地带的利用数据)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心理学家艾利克斯大·孔干(Aleksandr Kogan)开发的一个面向用户的个人心理测试App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有一种学术研究领域的合法使用,比如上面提到的PNAS论文正是采集了脸书70,520名用户的数据。这些用户对于数据的被利用是否知情文章本身并没有明确说明。相比之下,学术研究容易让人们产生信任,而商业行为则更容易让人起疑。

如此,“透明人”这个概念并不是很准确,它只是描述了一种隐私变得公开的情况,而且是被动意义上的、非法意义上的。但是正如上文分析的,还有一种主动意义上的、合法意义上的行为,一种“自画像”的行为所产生的安全问题,更应被重视起来。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03期第4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今日

关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17A15Z3R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