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国家终于认可了,互联网医院能迎来大突破吗?

今年两会后,互联网+医疗春风频吹。4月16日,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推出《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这个概念终于第一次获得官方认可。

1

过去三年多,各地方借“互联网+”的大潮搞了超过50多家互联网医院,但政策摇摆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这些创新医院的头上。这次《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医院地位,是不是行业格局面临一次大突破呢?

我看恐怕是不会。

这次《指导意见》的内容,除了一些宏观指导和肯定原有政策之外,对实际业务影响最大的内容有:

1.互联网医院需要依托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线上线下属地化统一管理,而且线上线下诊疗范围必须一致。

也就是说,搞互联网医院的必须自营或者深度合作一个线下医疗机构,如果是综合性互联网医院,那线下需要有一个综合门诊部或者综合医院。如果是某个专科的互联网医院,需要有一个线下专科诊所或专科医院。如果企业只是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对接医生和患者诊疗还好,但如果企业自己要有医疗服务能力,那么入门门槛就是需要增加运营一个民营医疗机构的能力。行业门槛提高了。

2.加强互联网诊疗行为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特别是不能接受初诊病人。

之前,很多实际诊疗行为是用健康咨询来解释,比如皮肤科患者,通过患者网上沟通病情和提供照片让医生出具诊断意见,甚至推荐治疗药品。未来互联网医院不能接待首诊病人,意味着互联网医院的经营范围和灵活度会大大减小。如果要严格合规,互联网医院势必要跟接受患者首诊的全国实体医疗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3.加强医疗数据和患者隐私的监管。

目前我们对医疗数据和患者隐私保护比较空白,没有类似美国HIPPA法案的法律依据,如果互联网医院成为一个官方认可的存在,那么互联网医疗数据管理和患者隐私保护必然会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化,行业门槛将再次提高。

4.加快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数据访问控制信息系统。

这个将促进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流动,有利于多点执业政策落地,提高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可信度,减少原来不规范的远程诊断和飞刀等行为,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利好。

2

总体来看,国家是鼓励互联网医院发展的,那为什么这些政策不会对行业产生太多实质影响呢?

1.“+互联网不能标本兼治”

很多政策触及的领域不是互联网+的问题,而是原有医疗行业固有的问题,“+互联网”并不能解决问题。例如,促进“互联网+保险结算”发展,解决异地结算和一站式结算等。医保是个庞杂的体系,涉及到国家、省、市等各级财政以及三保合一等问题,全国范围医保政策差异是巨大的,基础不统一,异地结算都是空中楼阁。再比如,促进“互联网+药品”,实现药品电子处方发展。

这几年医药电商的政策反反复复,牵扯到药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也不是一个促进就能发展起来的。就算是目前推崇的远程医疗,让大医院帮扶老少边穷地区,这个服务几乎所有大医院都有,都建立了高大上的远程会诊中心和医联体服务平台,号称连接了几百家基层医院,但绝大多数都是面子工程,规模较小,难以有真正的影响力。

2.雷厉风行或会扼制发展

根据《指导意见》,未来法规和政策肯定会让很多打擦边球行为合规化。例如在线问诊和卖药,这个事情很多公司一直在干,规模体量并不是很大,不大的原因主要还是行业本身特点导致的。如果后续要严格合规,医生和患者使用便捷度肯定会下降,短时间对业务反倒是有负面冲击的。就像网约车资格限制一出,合格的车辆会减少,网约车平台不得不对很多不合规的车辆继续拉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样。在线问诊和卖药,原来打擦边球都没有蓬勃发展,现在如果严格监管,肯定也不会促进业务的突破。

3.立法规范需要深思熟虑

《指导意见》的内容,如果想要转化成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具体管理办法,变成可操作的流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立法过程,短时间对行业没有实质影响,只是明确了国家鼓励的方向。

4.实际落实过程壁垒重重

就算所有规则出来了,执行落实还需要较长过程。目前医疗行业,国家宏观层面利好不断,但是在各地区实际操作层面,改善的非常有限。鼓励社会办医,鼓励各类新型医疗机构的设立,规则已经出台多年了,但实际申办仍然困难重重,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也是障碍不少。不解决各级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积极性的问题,落实就是一句空话。

5.枷锁不除难以盘活资源

目前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互联网”。而是要把民营医疗、医疗保险、药品器械等领域明显限制行业发展的问题解决,才能促进互联网医院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民营医疗玻璃门的问题将延伸到互联网医院。

3

国家为互联网医院的未来界定了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以医疗机构为提供主体,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

——“第二种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和企业已经申办了互联网医院。利用这个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平台,为患者提供一些服务。”

这两种模式也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医院的主要市场参与者。正如我在《总理点赞的互联网+医疗,这次是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的看法,互联网+医疗迎来第二个发展阶段,线上线下彼此将加强深度融合。

对于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是包装。公立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更多的是医院信息化的延伸服务,很难脱离形象工程的影子。将目前公立医院普遍提供的预约、查询等互联网服务用互联网医院的名目重新包装。

对于民营医院,互联网医院是辅助。自己设立或与互联网医疗公司合作,建立互联网医院,未来将是民营医院的一个趋势。但它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更多地还是要依赖自身医疗专业能力来吸引患者。互联网医院在患者服务方面可以为民营医院加分。

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互联网医院是出路。通过线上互联网医院与线下实体医疗机构深度耦合,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医疗服务能力,将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新出路。互联网医院企业,会成为一股新兴的民营医疗力量。

刘伟奇

同心医联创始人兼CEO

生于北方极寒之地,长于南方酷热之所,学成于东方时尚之都,游历于西方高科技圣地,最终归于天子脚下。出身理工,却喜文史哲,转读金融,后研管理,近攻法律,归于医疗。心在庙堂之高,身居江湖之远。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19G105IJ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