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个特别懒的人,从前天,我已经完成了三期视频号内容的创作。
从这三期视频号创作得来不易的感悟是:如果你打算进军视频,而且恬不知耻地真人露脸,只要背后有兄弟们的鞭策,比如我的朋友王长胜,这样就能被迫治好自己的懒癌,很快就能拣回你的自驱,并强制你启动自信,奢望爆款流量加持,以至于这几天在各种群里跟朋友们研究如何录制以及启动了关于视频流量密码的研究。
群里朋友们给了很多意见,就在这里再次感谢大家。
2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进行学习、反省、思辨。比如昨天我那“可循环快递箱”的选题,在流量端就显得过于失败。它过于小众,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甚远。今天早上关于美国司法部要求分拆谷歌Chrome浏览器业务的视频也是。
当短视频里的网红老公们还在和岳父争抢快递纸盒,出演一场场令人莞尔的喜剧大戏的时候,我却在煞有介事地讲环保快递箱,关心环保的人远不如在底下留言说我胖了的多。
3
有段话我一直都明白,只是没有真正的去实践——想要获取流量的大多数,就要和大多数流量的人群保持一致。年售百亿的辛巴至今都在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为的就是告诉流量:我和你一样。
我和你一样,有同样的焦虑,同样的不公,同样的爱好,同样的期许。“同样”带来的相关性,共同组成了流量密码的核心要素:情绪。
4
捕捉情绪的法门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条被验证可行的方法便是,用流量的验证,来验证流量。
比如可以在刷到一个热门视频后,快速模仿照抄出镜像版故事。这里的关键要素是“快”,毕竟流量稍纵即逝,一旦密码被发现,可能带来的后果是:9046名清华学生的爷爷是同一人、1114对双胞胎姐妹一起重逢后跳舞、7108个后妈在女儿考上清华后扇巴掌并拉黑…
5
讲故事之外,学习他人的苦痛经历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径。这里的关键要素是:一定要显得是真人经历,个体的苦痛各不相同,但人类对苦痛的感受相通。
如果这个苦痛还能在工作、生活、学习巨变、正义遭遇邪恶、良善换来不公、强者欺凌弱者、私德撞上公权,每一层遭遇都能给流量叠加一层buff,参考:
6
这种被戏剧化张力覆盖的流量密码,是算法和流量追随者给观众的造梦。它会让流量沉迷者,在路过某场景或对话时,感到似曾相识,仿佛曾经历或梦见过,但细想却又记不起。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海马效应,也就是常说的即视感。但这种流量恰恰是我学不来的,不是不会,而是不屑也不能这么做。用俗话说,就是还想给自己留点颜面。
7
很难想象,在底层数据不断驱动AI技术迭代的今天和未来,这样由流量堆叠流量所“赛博体检”出的千人千面,套句老话说,这既精准了用户的需求,又茧房化了用户的个性。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新晋的视频创作者,究竟是要靠脸吃饭,还是靠流量吃饭,成为了一道难题。
8
当然,客观环境带来的创作焦虑,不应该成我踌躇不前的借口。看着好友王长胜、杨帆等每天口更不缀,且毫无防备、诚心实意地督促我这个颜值略胜于他们,且不久的将来大概率是他们这个赛道最强劲竞争对手的我录制选题,让我有理由相信,信心才是创作的黄金。在这里再感谢一下群里给我出谋划策的朋友们!
希望全天下的创作者,都能拥有一群家人。
9
最后,希望点点屏幕里的小红心,加波小小的关注,让家人们一起,冲出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