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认真写篇不追热点的文章,然后允许它石沉大海。

人人都是自媒体?

我从来不认可“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是个人品牌。”这样的鬼话。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观点你无法证伪。

同理还有“每个人都可以做五分钟的脱口秀演员。”这话乍一听,太正确不过了,但是细思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只是当每一个“草根”演员获得大众认同的时候,就是对这句话的又一次验证。

但我一直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媒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

这事看起来太容易,一台手机,一个人,就能成。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不排除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的可能性,但是成为自媒体的必要条件绝没有这么简单。

自媒体道路上走过的弯路

我2016年毕业去澳大利亚的时候,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

我在这个公众号上,分享我在澳洲的见闻与生活,以及签证申请与工作申请技巧,第一篇文章是在falls creek(澳洲第二大雪山)的无聊夜晚随手记录下来的。

后来在微博上分享经历与经验,在当时累计了几千粉丝+几十万阅读量。

再后来做代购,建立了微信群,当时不理解私域的概念,稀里糊涂经营过一阵子。

回国后,微博与微信群没有运营了,公众号断断续续的更新一些日常。

工作后,就更加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分享生活。

之后便是自媒体时代的爆发和短视频的崛起,我也尝试出镜拍摄短视频和vlog,但是反响平平,故弃之。

总结经验来开,定位不清晰,内容不持续,形式不固定,风口也没赶上……

比起成功经验,失败经验是不是更有总结意义。

所以就个人观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媒体,虽然这句话有激励大家表达自我,用于输出,但是真的想做好的话,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天赋。

做个纯粹的表达者

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满满两书柜教人如何做个人IP,教人怎么做自媒体,教人怎么拍短视频变现……之类的书籍,比起社科类文学类其它类型的书籍,这两书柜的书都被翻烂了。

我们总把"被看见"等同于"有价值"。当全网教人设计slogan时,却没人提醒——持续输出需要消耗灵魂的底色。

那些被翻烂的IP打造指南不会告诉你:

-爆款视频平均寿命只有72小时

-中腰部博主抑郁症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3倍

-用户划走一个视频的时间已快过超市丢弃临期酸奶

最近读《瓦尔登湖》,28岁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为自己造了一处田园,并在此自给自足地生活了两年,于是有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按照现在的逻辑,这个选题很适合拍成短视频,5倍速全方位呈现田园建造过程与生活方式,然后获得全网百万点击量,这个视频就结束了,人们也不会记起了。

因为互联网总会给我们新的东西。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日日夜夜,所思所想也终究不曾存在过。

但我觉得,他无聊的笔触竟然比任何一条vlog令人着迷。

有时候,我们得承认自己不行。例如我看清自己没有做自媒体的本事,但可以做个纯粹的表达者。

目的不是去聚集光,而是为已经拥有的光贡献点什么新鲜的见闻与趣事。

哦,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不是为了反思自我,而是想说,我们不必成为自媒体。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变的非常宝贵,停留在一个人(一条视频、一个广告、一篇文章……)上的注意力会越来越少,因此,要去想方设法抢占别人的注意力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所以,不如,多关注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里。

电影《死亡诗社》的台词:"我们读诗写诗,并非因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

或许该发起一场"反注意力运动":

-在朋友圈发没有滤镜的生活碎片

-把刷短视频的时间换成给朋友手写明信片

-收藏那些永远不打算模仿的优质内容

毕竟在这个算法统治的时代,最大的叛逆可能就是:认真写篇不追热点的文章,然后允许它石沉大海。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uOI-V2ao4yd7dpZLWk4Urs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