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 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阿域诸多深刻的思考。阿域认为AI 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悄然 “清洗” 着人类的大脑和思维。究其根源,机器是人类设计创造的产物,由于人类自身存在认知局限,并非十全十美,对未知领域也难以做出精准判断,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 AI 同样存在局限与缺陷。
在信息筛选和处理方面,AI 往往基于预设的算法和模型进行判断。这就使得在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时,AI 可能会采取简单粗暴的 “一刀切” 方式,对某些内容进行屏蔽。比如,在一些智能推荐系统中,那些小众、前沿或是与主流价值观稍有偏差的信息,常常会被算法自动过滤掉。长此以往,人类接触多元信息的渠道被限制,对未知的探索热情、对未知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能力,都将遭受严重的冲击,甚至可能被逐步消磨殆尽。
以公众号文章审核为例,阿域有些文章未能通过审核,原因在于审核机制背后的 AI 可能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仅仅因为其中部分内容疑似封建迷信,就将整篇文章否定。这就使得那些可能突破现有知识边界、超越 AI 知识储备的优质内容,难以展现在大众面前,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创新与传播。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公众号平台,在其他内容创作与传播领域,类似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例如一些学术研究成果,由于其创新性观点与传统认知不符,在经过 AI 辅助的评审流程时,可能会被埋没。
再看互联网领域,屏蔽过滤机制以及与外网的部分封堵措施,常常被视作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破坏本土文化的原有生态。但实际上,文化的发展需要在交流与碰撞中汲取新的活力。历史上,中华文化多次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如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发展方向。而如今这种过度的屏蔽与封堵,反而可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造成阻碍,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创新发展。
回顾历史,从古老的文字、竹简帛书以及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明在历史溯源上,不少都与中华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西方文明的形成,是中华文化迁徙传播的结果。例如,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和文化产品传入西方,对西方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一些西方所谓的历史文化,要么是西方传教士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恶意篡改,要么是通过战争侵略公然抢夺而来。这也解释了为何现代西方博物馆和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的中华文物和古籍,而他们自身真正原生的文化瑰宝却相对较少,甚至存在部分文物古籍造假、编造历史的情况。像西方曾出现的 “皮尔当人” 化石造假事件,一度误导了人类进化史的研究。
另外,阿域认为当下流行的古籍数字化,看似是对古籍保护与传承的创新之举,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在数字化过程中,由于技术局限和理解偏差,可能出现对古籍内容的误读、错解。例如,一些古籍中的生僻字、特殊句式和文化典故,在数字化转换时,可能因为算法无法准确识别而出现错误解读。这无疑是对古籍文化内涵的又一次伤害,如同当年《永乐大典》及《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导致对原有文化的破坏与歪曲解读,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失去了原本的韵味与精髓。而且,过度依赖数字化版本,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古籍原本的纸质版本和传统阅读方式的忽视,失去了在翻阅古籍原件时对历史文化的直观感受与敬畏之心。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