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品牌联盟咨询总监刘驰
自中国加入 WTO 后,商业环境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国品牌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扬帆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的激烈角逐。这一进一出的双向流动,无疑为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促使其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发展。
然而,在这看似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潜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央企品牌国际化竞争的诸多案例来看,在品牌建设的征程中,国人似乎过于依赖 COPY 以及运用 “经验参数”。例如,部分央企在开拓海外市场、塑造国际品牌形象时,常常习惯参考同行业已有的成功模式,照搬国外成熟品牌的宣传策略、产品设计风格等。如某央企家电品牌来说,初涉国际市场时,在产品外观设计上一味模仿欧美知名品牌,试图借此快速打开市场。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未能有效吸引当地消费者的关注,反而因缺乏自身特色,被淹没在众多同类产品中。
这种过度依赖模仿的做法,使得企业往往难以走出既定的思维定式,深陷模仿的怪圈无法自拔。单纯依靠模仿他人,企业无法精准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独特偏好,也难以展现自身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差异化优势。
中国拥有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深厚文化传承,我们需要敏锐洞察时代发展脉搏,不再沉溺于模仿的旧有模式,而是要精准契合全球市场多元需求,坚定不移地踏上自主创新之路。
以某大型汽车集团为例,在其进军国际市场的初期,一度面临着严峻挑战。彼时,国际汽车市场已被欧美、日韩等老牌车企所主导,传统的模仿策略显然难以在这片红海中撕开一道突破口。随着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市场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消费者对于普及型、低价位商品的需求逐步萎缩,而对高品质、高附加值商品的青睐与日俱增。这一趋势不仅在国内市场有所体现,在国际市场同样愈发明显。该汽车集团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果断加大在自主创新和科研方面的投入。
他们运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不再局限于传统汽车制造的经验和常规路径。从汽车最基本的出行需求和用户体验出发,重新审视汽车的设计、制造与服务全流程。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上,深入钻研电池技术的底层原理,突破传统电池续航短、充电慢的瓶颈,成功研发出具有超长续航和快速充电性能的新型电池。在智能驾驶领域,摒弃对国外现有技术的简单借鉴,从算法、传感器等基础层面进行自主创新,构建起一套更安全、更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通过一系列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有机整合与创新,该汽车品牌成功打造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在国际市场也逐渐崭露头角。
下期“品牌咨询”继续与你探究——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