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可穿戴设备在人体运动时监测心脏数据的准确性会大幅下降。而密苏里大学的研究团队从海星身上找到了破局之道。
受海星「收缩单腕足、协调多腕足翻身」的独特运动机制启发,密苏里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后陈思成(音)、副教授严政(音)与团队研发出了一款海星形态的可穿戴设备。这款设备的五条仿生腕带能紧贴心脏周围皮肤,通过多触点协同运作,显著提升了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实时捕捉更清晰的心脏信号。
与传统智能手表等单体设备不同,该装置能同时采集心电信号和机械运动信号(如心音、脉搏)。搭配智能手机APP,既可即时反馈健康指标,又能通过AI诊断潜在心脏问题。
“就像海星用五条腕足完成复杂动作,我们的设备通过五组传感器同步捕捉多维度心脏数据。”论文第一作者陈思成(音)解释道:“现有设备大多只能监测单一信号,而我们的方案能构建更完整的心脏健康画像。”
AI技术革新监测精度
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海量心脏数据的AI诊断系统,涵盖健康人群与心脏病患者的多样化信号特征。智能算法能有效过滤运动干扰,实时解析心脏状态,诊断准确率超90%。设备支持蓝牙传输,医生可远程调阅数据,突破传统多普勒超声等检测手段对患者静止状态的要求。
穿戴舒适性突破
针对长期佩戴的皮肤刺激问题,团队正研发新型透气生物材料替代现有导电胶。严政(音)教授表示:“我们开发的仿生皮肤界面已持续优化三年,未来版本将兼顾信号传导与佩戴舒适。”设备还支持无线充电,确保24小时不间断监测。
目前这款尚处实验室阶段的海星仿生设备,通过融合自然智慧、工程创新与人工智能,或将重新定义移动心脏监测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