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又是一年高考——谈谈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题(二)

出题人“磨”出一份语文高考卷子,这份卷子要讲信度,要有效度,还要有能选拔人才的区分度,俗称“三度”。他们背后的辛苦和思考,旁人很难想到。他们从海量的文章中选取可以出题的文本,而从中所出的题还要符合《考试大纲》的精神,体现《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能力,不仅不能让孩子们都考满分,也不能让孩子都考零分,还要让孩子们考出的成绩呈现正态分布,就是“钟形曲线”,两头低,中间高。不论是5:3:2,还是2:6:2(偏易、中等、偏难的比例),一句话,就是要通过这么一张卷子,把孩子们分出三六九等来。孩子们都要考好难,出题人出卷子也难。就从这一点来看,平心而论,我们该为出题人点赞,原来他们也不容易。所以,语文王常说:“我们要和出人做朋友,看出他们的可爱和真诚,而不是一味的发牢骚‘这是特么什么破题?’。”

有人诘问我:“王老师,你是不是出题人,这样为出题人说话?”我是不是出题人并不重要,是出题人,不会说;不是出题人,说了也没用。重要的是,语文王了解出题人和怎么出题。以选择题为例,2018年的全国I卷和北京卷都考了13道选择题,每题都是3分,共39分,2017年北京的选择题达到了44分,将近总分的30%。这么大块儿“肥肉”太有诱惑力。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吃到嘴里,更多的时候,只是馋了一下眼睛。现在的语文选择题多数都是四个选项,绝大多数孩子们能利索而信心满满得“叉叉”掉两个选项,剩下两个就没有那么信心满满而利索地“叉叉”了,先是经过一番“思索”,继而来一波“挣扎”,接着是无言的痛苦,答案都选了,还是忍不住“三回头”,欲罢不能,望眼欲穿,别有一番滋味搁在心头,心里素质再好的孩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也被崩成了开花馒头,要命的是,结果还错了。花了时间,废了心情,到头来,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除了孩子们的能力还不够“干掉”出题人外,还有出题人的“设计”,选拔考试就要分出三六九等,考试只有对错,竞争只看输赢。知识不够,理解不行,就认载,愿赌服输。不服输,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人生一路,谁没几次头破血流。“王老师,我是学得不够好,但我还想努力,我也不自以为是,光是自己玩得嗨,我就是不想认栽,还不想从头再来,您说我该咋弄呢?”有学生这样诚恳的问我,我当然也要诚恳告诉他:“语文的理解无处不在,既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读了传说中的那么多书,那就好好理解出题人的题,跟出题人做朋友。”这个孩子没有听明白我说的话,我能理解他,因为在他的语境里,他听到的都是要多多读书,而事实上,他这个理科男,成天埋在书桌上,在如山的资料里做着如海一样多的题,当然不是语文题,即使他有心想读,他也没时间读。读书不花时间,那只是小学一年级认字而已。文科女就爱读书了吗?这个社会好像都不怎么爱读书了。于是我给他(她)举了几个例子:

例一,2018年北京高考第一个选择题:

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这个题来自第一篇阅读的第一段,第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看了这一段,尤其是划线句,是不是有种要“天塌下来了”的感觉,天塌下来是什么感觉?就是很紧张,很怕怕的感觉。等看到题的时候,是不是要一种要“崩”了的感觉,因为,要做对这道题,就得先理解划线句,可划线句是什么鬼?不要说理解了,读起来都不顺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知有多少孩子在见到这个题,尤其读了文中这句话,本来紧张的心情更加紧张,小心脏“咚咚”得跳个不停,这可是语文考试的第一篇阅读,“整个人都不好了”,不知这第一题做得结果怎样?其实,文中这个句子是个病句,病句怎么可能?这可是“研究者”写的呀!研究者可是专家,科学家啊!专家是某方面的专家,科学家也是某个领域的科学家,但不等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专家,就科学家。就在近期,有媒体报道,博士的论文写得都语句不通,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清楚的表达出来,清华大学还为此专门开设了“写作和沟通”必修课。就冲这一点,就冲这个题,语文王为今年的出题人点三个赞!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勇敢的担当,来告诉那些在搞科技的,或者将来有志于科技的,想把科技普惠百姓,就先学会好好说话。于是,出题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在自己的选项当中也出了三个病句,然后提问哪个正确。不得不说,出题人的用心良苦。出题人想:“孩子们读这一段,会有压力,因为它是一个病句,所以在题支选项上以病句的形式的呈现,而且是三个,给孩子们更多提示,因为考试的本意是选拔,不是要难为孩子们。”“我靠,病句,这怎么能想到!”“您先不要急。你可以想不到,但不能看不到它是病句,如果连小学学得病句都看不到,那还高考个啥。”

拿给我上四年级的儿子做这道题,我儿子很快说:“选A。”问他为什么。

“因为BCD都不对。”

再问为什么。

他满满自信地说:“B和D搭配不当,能是能,实现是实现,能不是体,能不是实现。”眼神里透着骄傲。

“那C选项呢?”

“C更不对!”他傲娇地说道,“计算机又不是人,它怎么描述呀!”眼神里透出了不屑。

“不是有机器人吗?”我故作不解。

“计算机是机器,不是机器人。”除了不屑,还有不耐烦。

看他的神情,好像在说:“这是常识,连这个都不懂,还教语文。”

我要打击一下他的“嚣张”,让他看了看文章第一段,还让他看了那个划线的句子,他看完后,他说了一句:“这个人(指句子的研究者)说得是啥意思呀?”他紧张了。他没有看出是病句来。不是他不会病句,是因为他受了文中那些“xx界”和“研究者”的影响,先入为主地认为人家“高大上”“高精尖”了。

“王老师,我不用看出它是病句,我懂人工智能,我读了这方面很多书籍。”

“OK!”

不过这种情况,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什么是好题,还可以怎样做好题。再举个例子。2018北京卷第14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高考前,反复地叮嘱孩子们要注意边塞诗、爱国诗(词)、还有羁旅行役和送别诗(词),果不其然,今年考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送别诗(词)。送别就是儿女情长,离愁别绪,可是辛弃疾爱国,不管多么伤心,哪怕赋闲,被炒了鱿鱼,他还是不忘恢复山河,建功立业,因此,即使跟友人分别,也要一番勉励,“儿女泪,君休滴”,用现在话说就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到广大的农村去吧,那里大有作为。所以,辛弃疾怎么会在送别朋友的这个场合,讲怎么写作文!教人写作文,怎么选素材,那是语文王老师!所以C项一看就错,简直是“秒掉”。辛弃疾的词读的不多,那就该好好感谢出题人。

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就行,没读过诗词,做对题就行。没积累,有没有分析,没有分析,有没有比较。为了选拔,出题人要关门打狗,也是为了选拔,出题人还要开门放狗。狗的比喻,会让人不舒服,但语文王觉得,狗是最忠诚主人的,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应该和出题人做朋友。没了积累,读书不多,没有关系,出题人还会给你打开“人情事理”的大门,而18年的成长,应该具备了高考所需要的“人情事理”,而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做得很好,是我们不通人情,不懂事理吗,还是我们埋在题海里,感受不到了人情,隔断了事理?抑或是对语文天然有一种不屑,就像我的儿子对我的不屑。不屑无所谓,不会思考有所谓。

学语文,加微信。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610G0C4VS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