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神舟十九号五一返回地球!王浩泽在太空“胖了”,美宇航员为何会瘦

神舟十九号任务接近尾声的消息,在4月7日终于有了最新动态。

央视新闻正式披露,神舟十九号乘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已在轨工作已超过150天,将于“五一”前后返回地球,这标志着这场历时半年的空间站驻留任务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而在这令人振奋的消息背后,另一艘整装待发的飞船——神舟二十号,也已经悄然做好准备,等待接棒升空。

为了确保空间站乘组轮换的无缝衔接,神舟二十号预计将在4月下旬发射,实现与神舟十九号在轨对接,完成任务交接。

按照“发一备一”的惯例,神舟二十号此前一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处于待命状态,一旦前一艘飞船出现紧急状况,可迅速升空救援,保障航天员安全。

如今,神舟十九号任务推进顺利,也意味着神舟二十号将正式转入执行阶段。

不过,就在神舟十九号返回进入倒计时的同时,许多细心的观众在央视公开的舱内视频画面中发现了一个细节:三位航天员,尤其是王浩泽,面部明显浮肿,看上去“胖”了一圈。

网络上议论纷纷,“脸都圆了一圈,是不是太空环境太舒服了?”“航天员吃得太好?”实际上,这种视觉变化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

很多人不了解,航天员在太空中所谓“变胖”的现象,并不是脂肪堆积,而是体液重新分布引发的暂时性浮肿。

在地球上,重力使得人体大部分液体集中在下肢,心脏需要克服一定压力将血液泵送至头部。

而在微重力环境下,这一压力差消失,血液和体液就像在一个被摇匀的水袋中自由漂浮,开始向上半身“漫灌”。医学上,这种状态被称为“浮肿脸综合征”,也叫“肿头鸟腿”现象。

头部由于积液变得浮肿,而腿部失去液体支撑则相对纤细,每条腿平均会“失血”约一升液体,转而汇集到面部、头颅和躯干。

航天员在刚刚进入失重状态的头几天尤为明显,头晕、鼻塞、甚至轻微心悸等都是常见反应。

当然,这种体液重新分布虽然看上去“吓人”,却并不意味着身体机能出现了病变。大多数航天员在太空适应三五天后,体内会形成新的稳态。心血管系统也会根据新的血流分布模式调整泵血量和节律,恢复相对平衡。

但必须指出,这种“适应”并非真正的“正常化”,而是一种妥协后的生理调节。

不过,“胖”起来容易,“瘦脸”过程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航天员重返地球后,必须经历一个“再适应期”。

回归重力环境意味着体液再次向下分布,血压、循环、姿态控制等系统都需要重新调整。

通常,航天员在返回后会有数天不能独立站立、行走不稳、方向感混乱,甚至出现短暂的站立性低血压。

中国航天采用“三阶段恢复流程”:第一阶段是医学隔离期,包括急性期的Ⅲ级隔离(返回后7天内)和亚急性期的Ⅱ级隔离(第8至31天),目的是避免交叉感染和辅助身体初步恢复。

第二阶段为恢复疗养期,持续3~4周,通过水疗、肌肉训练、步态训练等方式促进生理机能重建;第三阶段为医学观察期,追踪身体各项指标,确保其重返训练系统。

因此,公众所关心的“脸肿多久能瘦下来”问题,等到“身体恢复到正常重力状态”不久就会恢复,通常在1~2个月内,浮肿会逐渐消退,体液再分布趋于稳定,面貌也会“回到地球”。

既然在太空会出现体液重新分布,人也会看起来更“胖”一些,为什么美国宇航员不仅没有胖,反而还会瘦成“锥子脸”呢?

2024年,美国宇航员威廉姆斯随波音星际客机入驻国际空间站,一直滞留太空超286天,返地后被发现在体重上减轻了超过9公斤。

与中国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的“圆润浮肿”不同,威廉姆斯频频因为“瘦脱相”而登上热搜,甚至还引发了人们对NASA不重视宇航员健康管理的质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这也体现了中国和美国在航天员健康维护方面,理念有差异,技术路径也存在显著不同。

首先是任务周期不同。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每次驻留周期大约在180天以内,长期滞留任务尚未实施。

而美方宇航员,特别是参与国际空间站任务的,动辄半年起步,最长可接近一年,对人体长期生理结构的冲击更强。因此,美方宇航员的“肌肉萎缩+体液流失”更加严重,视觉上呈现为“消瘦”。

其次是训练策略的差异。中国航天员强调“飞前强度、飞行中控制、飞后快速恢复”的三段式管理方式。

空间站在生活保障方面追求“接近地面”,在轨期间配备有太空跑台、自行车、抗阻训练装置,保持每日两小时以上运动时长,以控制航天员肌肉与骨骼退化速度。

而美国宇航局则更加依赖于高强度抗阻训练和个体差异化设计,训练内容更“定制化”,代谢耗能也更剧烈,因此部分宇航员任务结束时身体消耗严重。

除此以外,饮食和供氧技术的差异也有很大影响。中国空间站目前在饮食方面采用阶段性高蛋白、低脂肪搭配,注重均衡维持,而美方则倾向于高热量摄入以抵御骨骼钙流失与肌肉损耗。

但说到底,这种差异既与国家技术路线有关,也与航天员个人体质密切相关。

人体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并非完全由设备决定,性别、年龄、遗传、基础代谢水平等个体因素都能在微重力环境下被放大,所以航天员们才会呈现出不同的“胖”与“瘦”。

总结来看,从神舟十九号即将归来,到神舟二十号即将点火的节点,中国载人航天已经步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频运行”状态,而在这背后,每一位航天员脸上浮现的“肿胀”,其实都是荣光的另一种模样。

在离地400公里的轨道上,航天员们以身体和意志,在宇宙环境中自我适应、自我调节,才托举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诞生。

浮肿也好、消瘦也罢,背后体现的是人类对太空医学不断深入的探索与突破。

最后,期待3名航天员回来度过“五一假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4EMB_qiVP6Y59wH9l2LsrK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