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研究团队对泰坦尼克号残骸进行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3D扫描,揭示了新的证据,提供了这艘命运多舛的巨轮最后几个小时的前所未有的细节,为这场113年前的大灾难呈现出新的视角。
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载有2224人重达4.6万吨的白星航运公司泰坦尼克号客轮,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后沉没,这艘以宏伟和奢华著称的不幸巨轮,随后沉入3800米深的海底安息地,夺走了1500多名乘客和船员的生命。而百年来,关于这艘客轮的故事,纷扰不断。
由美国大西洋制作公司和麦哲伦公司使用最新的数字扫描技术,为《国家地理》制作的纪录片《泰坦尼克号:数字复活》,展示了有史以来最详细的沉船数字重建,并揭示了这艘船是如何在撞上冰山后被撕成两半的,并且船头部分垂直地立在海底,而船尾严重受损。
可以说,基于革命性的水下扫描技术,让人们对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时刻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
研究团队利用尖端的水下扫描技术捕获了71.5万张残骸的数字图像。然后,这些图像被转换成泰坦尼克号的全尺寸数字双胞胎,精确到每个铆钉,为人们生动地提供了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最后时刻。
这项研究工作始于2022年。深海测绘公司麦哲伦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派出了两个远程操作的水下机器人到大西洋海底,在泰坦尼克号残骸周围移动,为这艘船拍照。
《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下3D扫描,拍摄了大约71.5万张图像,其中包含16tb的数据,而相当于600万本电子书的硬盘占用空间。
详细的3D模型证实了历史记载,即船上的工程师一直工作到最后,以保证全船灯光亮起,方便人们更安全地撤离。而船尾甲板上有一个打开的蒸汽阀的证据表明,蒸汽仍在向发电系统供应,这证明了船上锅炉房工程师们的英勇努力,虽然他们都在灾难中丧生。
扫描重建图还显示了冰山造成的破坏程度。冰山在船体上造成了一系列小穿孔,这些穿孔分布在6个水密舱中,导致船被水淹没并最终沉没。
泰坦尼克号的设计初衷是在四个水密舱室进水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漂浮,但事实证明,冰山撞击造成的额外裂缝是灾难性的。海水缓慢地进入所有这些裂缝终舱室被淹没,泰坦尼克号最终沉没。
虽然扫描无法捕捉到埋在海底沉积物中船头下方的损坏情况,但高分辨率成像和模拟的结合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海上灾难提供了新的视角。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表示,泰坦尼克号最终安息地的数字扫描模型,已经代表了当今海洋考古学的一个重大突破。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