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多免费干货
右侧扫码学习
第十二章 对比剂与心电门控技术
第三节 心电门控技术
—、心电图显示机制
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称为极化状态。
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
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这个过程称为除极。
对整体心脏来说,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
细胞除极完成后,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称为复极。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
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复极波较除极波低。心房的复极波低、且埋于心室的除极波中,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
心室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整个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再次恢复极化状态,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等电位线。
二、心电图的各种导联与正常波形
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为了反映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映心脏的电活动。心脏电极的安放部位如下表。
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1~V6 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表12-3-1 体表电极名称及安放位置
两两电极之间或电极与中央电势端之间组成一个个不同的导联,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记录心脏的电活动。
两个电极之间组成了双极导联,一个导联为正极,一个导联为负极。双极肢体导联包括I导联,11导联和m导联;电极和中央电势端之间构成了单极导联,此时探测电极为正极,中央电势端为负极。aVR、aVL、aVF、V1、V2、V3、V4、V5、和V6导联均为单极导联。
由于aVR、aVL、aVF远离心脏,以中央电端为负极时记录的电位差太小,因此负极为除探查电极以外的其他两个肢体导联的电位之和的均值。
由于这样记录增加了aVR、aVL、aVF导联的电位,因此这些导联也被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表12-3-2)。
表12-3-2心电图各导联连接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电位投影在矢状面情况。包括I、II、III、aVR、aVL和aVF导联。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电位投影水平面情况包括:V1、V2、V3、V4、V5、V6导联。进一步将这些导联分组,以反映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表12-3-3)。
表 12-3-3 心电图导联的分组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的组成(图12-3-1):
1.P波
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P波。
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的激动。P波时限为0.12秒,高度为0.25mV。
当心房扩大,两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波可表现为高尖或双峰的P波。
2.PR间期
激动沿前中后结间束传导到房室结。由于房室结传导速度缓慢,形成了心电图上的PR段,也称PR间期。正常PR间期在0.12-0.20秒。
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P波之后心室波消失。
3.QRS波群
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枝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激动时限<0.11秒。
当岀现心脏左右束枝的传导阻滞、心室扩大或肥厚等情况时,QRS波群出现增宽、变形和时限延长。
4.J点
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5.ST段
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
当某部位的心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心室在除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此时表现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
6.T波
之后的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在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应与QRS主波方向相同。心电图上T波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T波的高耸可见于高钾血症、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等。
7.U波
某些导联上T波之后可见U波,目前认为与心室的复极有关。
8.QT间期
代表了心室从除极到复极的时间。正常QT间期为0.44秒。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因此引入了矫正的QT间期(QTC)的概念。
其中一种计算方法为QTc=QT/√RR。QT间期的延长往往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
表12-3-4心电图各波段及其意义
三、异常心率的采集方法
对于心脏成像,数据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是提高影像质量的关键。
在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时,为减小心脏搏动形成的伪影,必须通过心电监控同步扫描技术,在心脏运动最小时进行成像。
心电门控技术通常分为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种。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是利用扫描前预先采集的心电图波形预先标定R波后延时出触发扫描,使数据釆集实相落在指定的某一实相上,达到减小搏动伪影和降低扫描剂量的双重目的。
受检者的心律整齐,心率<70次/min时,一般可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冠脉CTA检查。
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是心电图采集与CT扫描同时进行,使心脏解剖数据与搏动资料同步,扫描完成后,可根据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任意选取心动周期中的所需时相进行重建、获取不同时相的图像。
由于冠脉依附于心脏表面,除本身搏动外,还随心动周期摆动,并且冠状动脉各分支的运动模式也各有特点,特别是受检者的心率较快,心律不齐时,其运动更难以预计。
因此,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特别是心率较快,心律不齐时,一般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为了满足不同心率情况下心脏成像的需要,多排螺旋CT可釆用心电编辑技术进行数据釆集。
心电编辑技术主要应用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它是通过修改触发的位置来获得希望得到的某一时相的图像。使用者可以通过移动、去除、插入触发位置来实现。
1.移动触发位置
可以通过移动R波的触发位置,然后放在需要的位置,心率会根据触发位置移动的情况自动重新重组图像(图12-3-2)o
图12-3-2移动R波触发位置重新重组图像
2.插入触发位置
可选择两个心动周期,并在R-R波之间插入一个触发位置,从而得到一个很规律的重新计算过的心率。
存在心动过缓、心电信号在采集过程中丢失或强度不够大时,可釆用插入触发点。
3.去除触发位置
碰到心律不齐时,可在两个不规则心动周期的R-R波之间去除一个触发位置,从而心率规整,可获得较好的冠状动脉图像。
期前收缩、房颤、心律不齐等异常波形导致错误釆用了原始数据时,可采用这种方法(图12-3-4)。
4.按R波后选定的毫秒重建
患者在扫描过程中若出现心律不齐,可采用计算患者收缩期R波后一定时间(ms)进行编辑。
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心律不齐时,心脏收缩期的时间差别并不大,差别大的在于心脏舒张期时间的不一致。
若此时再采取按固定时相重建,图像各个心搏周期的数据不匹配,会出现错层等现象。
若采用R波后一定时间的收缩期,则由于去除了舒张期时间长短不一的影响,图像质量则相对比较好。
表12-3-5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基本参数比较
表12-3-6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临床应用比较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